说实话多年前第一次看到“奶蜜盐”仨字,觉得俗还是其他不明的原因(还是俗),本能的抵触,不想购买也不想学习。
置顶9.9抢到了399奶蜜盐共读师的课程,是有学习任务滴,听了第一节课,终于彻底折服于林晓霞院长的魅力。深圳大舞台上《大笑姑婆》节目中,她不造不作笑得惊天动地,我则亲眼目睹并感受到全场的高频共振。这一次,刚开篇就喜欢上她基于生命化教育本土化游刃有余的解说,莫非这就是文质老师说的“迷恋的艺术”?
纵观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原生家庭在无数个场合被无数次提及,似乎国内外形成共识,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来自童年。这个童年是两个层面,一个方面是父母的童年,一个方面是孩子亲历的童年。前者的经验会在孩子上复演。我们可以在代际关系上溯源三问,祖辈/父辈,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为什么这样教?而今作为孩子的你,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将成为什么样的父亲?将如何培育下一代?
我对于父母的童年知之甚少,甚至在过往很多时刻我都不耐烦去听祖辈们或者他们自己讲过去的事情。但是从去年开始当我关注自己成长轨迹去追根溯源的时候,我竟前所未有的想知道更多,我尝试去问妈妈家里发生的事情,试图去了解一些家族的秘密以及对他们或性格或命运的影响,但总觉得有很多的不愿意被提及的往事,或者少部分提及的也都是被掩盖情感或可能被粉饰的事件。
童年能记住的事情很少,我对于自己过往的回忆只有两个字,不开心,啊,不,三个字。这在我学习之前是未被觉察或未被承认。不同的童年照里,我好像没有一张是笑的,几乎总是心事重重的。记忆倒带,我想到的大多片段都是爸妈轰轰烈烈的干架,然后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妈妈的这种不开心或者说没法开心,似乎真的如老师所言,这种情绪“传家宝”传承下来,孩子在无意识中盲目的忠诚于自己的父母,甚至在潜意识里认为如果自己过得开心幸福是对他们的背叛…我想到外婆,她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七岁父亲上吊死…毋庸置疑她一定不会有个快乐的童年,而不快乐的外婆是无法养育出开心的妈妈…然后代代相传…
我想到自己的女儿,有段时间,她极其频繁的冲着我大叫,妈妈你为什么不笑,妈妈你快笑,妈妈你为什么不笑…我想,尚未成年的她在呐喊,为妈妈为自己…
想到这,我有很多的担心和恐惧,我不知道将来他们的家庭会不会又如此般复制黏贴…而我,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做个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