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緣?】 這個「淨行所緣」一共分五科,這是最後一科。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數息觀」了。這一科非常的長,這一段文很長,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怎麼叫做「阿那波那念所緣」呢?這是「問」。 下面解釋分兩科,第一科「顯修念」又分二科,第一科「略標」,簡略的說出來這個「修念」;怎麼樣修這個阿那波那念,簡單的說。午二、釋(分二科) 未一、顯修念(分二科) 申一、略標【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 「謂緣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這個「阿那」翻作中國話是「持來」,這個受持的「持」,受持的持,就是手拿過來這個「持」,「持來」。這個「波那」翻個「持去」,持來持去,是這樣。這個「持來」就是「入息」,「持去」就是「出息」。但是這個地方說個「持」,這個「持」字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個「持」。這個「持」是什麼意思呢?是攝持你的心不要亂、不要散亂;怎麼樣攝持呢?就是用這個「念」,念這個「入出息」。這個「念」這個字,就是把這個「入息、出息」的相貌分明的顯現在心裡面;用我們的白話說就是「注意」,你注意這個「入息、出息」就能攝持你的心不散亂,所以叫做「持來持去」。 這上面問:怎麼叫做「阿那波那念所緣」?「謂緣入出息念」就是攀緣這個入息、出息的這個念心所,就是把這入息出息很清楚的顯現在你心裡面,你的心裡面一直的注意這個息出、息入,注意它,這叫做「阿那波那念」,就是這麼意思。 「此念所緣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緣」,這個入出息是念所攀緣的、念所注意的。譬如說念佛、念法、念僧,都是把這個所念的顯現在心裡邊注意它,這就叫做「阿那波那念所所緣」,是這麼意思。《披尋記》九一六頁:《此念所緣入出息等者:謂入出息是念所緣,及此為依五種修習亦念所緣,故置等言,如是總名阿那波那念所緣。五種修習者,如下自說。》 「此念所緣入出息等者:謂入出息是念的所緣,及此為依五種修習」,這下面就說了。「亦念所緣,故置等言」,所以這上面有個「等」字,「此念所緣入出息等」,這個「等」字是這個意思,依五種修習,「如是總名叫阿那波那念所緣」。「五種修習者,如下自說」。 這前邊是「略標」。下邊是「廣辨」,分兩科,第一科是「入出息修」,修這個入出息念。分二科,第一科是辨這個「入出息」,說明什麼叫做「入息」?什麼叫做「出息」?分六科,第一科是「種類」,入出息有種類的不同。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先標列這個「入息」。申二、廣辨(分二科) 酉一、入出息修(分二科) 戌一、辨入出息(分六科) 亥一、種類(分二科) 天一、標列(分二科) 地一、入息【當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 「當知此中入息有二」,這個「入息」,這個息入的時候,有兩種不同。「何等為二」呢?這是徵。「一者入息,二者中間入息」,有這二種不同。地二、出息【出息亦二。何等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這入息說完了,現在說「出息」。「出息」也是有二種。「何等為二」呢?「一者出息,二者中間出息」。 這是標,標出它的種類。下邊第二科解釋。天二、隨釋(分二科) 地一、舉入息(分二科) 玄一、入息【入息者:謂出息無間,內門風轉;始從面門鼻門、乃至臍處。】 解釋裡邊先舉出來入息,分二科,第一科「入息」。 「入息者」,什麼叫做「入息」?「謂出息無間」,就是你這個息,從你的嘴或者鼻子出來流出來,流出來不間斷「內門風轉」,這時候這個風就往裡面入;這個「出息」是向外出;現在掉過來、向內裡,內門風動了。「始從面門鼻門」,開始從你的面的門,就是你的口,「鼻門」就是鼻孔;或者從面門、或者從鼻門「乃至臍處」,這個息、也就是這個風,從鼻或者從口就向裡邊入,入到肚臍這裡,那麼這就叫做「入息」。玄二、中間入息【中間入息者: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暫時相似微細風起;是名中間入息。】 「中間入息者」,先解釋什麼叫做「中間入息」呢?「謂入息滅已乃至出息未生」,你這入息;當然我們的入息很快,一下子從鼻就到臍了,到臍了這個入息就停下來了。可是這個時候出息還沒出現,「乃至」到「出息」沒生,「於其中間在停息處」,這時候有一個短暫的停止。「暫時相似微細風起」,就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和這個入息出息那個息是相似的那個微細的風現起來,但是它也不出也不入,「是名中間」的入息。有這麼二種;一個入息,一個中間入息。 這個「入息」,在我們的感覺上入息是動,由鼻至臍這個息在動。「中間入息」是停在那裡不動,但是也是有息的在那裡。 這是把入息說完了。現在第二科例這個「出息」,分兩科,第一科是「例前」。地二、例出息(分二科) 玄一、例前【如入息、中間入息,出息、中間出息,當知亦爾。】 「如入息」有入息、有中間入息二種。「出息」、「中間出息」這二種,「當知亦爾」也像入息一樣,也是這樣子。下面第二科「顯別」。玄二、顯別【此中差別者: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始從臍處乃至面門,或至鼻端或復出外。】 「此中差別」的地方呢,「謂入息無間外門風轉」,就是這個入息和中間入息,和這個出息是不間隔的,這個時候「外門風轉」,你這個中間入息時間不是很長,這時候這個風就向外邊動了,就外邊動,「外門風轉」。「始從臍處」,從肚臍這裡「乃至到面門」,就是到口這裡。「或至鼻端」或者從鼻端,「或復出外」或者從鼻端外邊,這個氣多呀流到外邊去,口的外邊去,這樣子。亥二、因緣(分三科) 天一、標【入息出息、有二因緣。】 這下面第二科說「因緣」。為什麼會有這個息風的這件事?就說它有這件事的因緣。「入息出息有二因緣」,有二個原因會有入息出息的。天二、徵【何等為二?】天三、列【一牽引業,二臍處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一、牽引業」,「牽引業」就是你過去世造了這種業,這個業力「牽引」的力量,使令你有入息出息的,這是業力的關係。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是「臍處孔穴」,你的肚臍子這裡邊有個穴,所以容許這個息能到那去的。「或上身分所有孔穴」,或者「上身分」,你這個肚臍子向上也是有孔的,一直到鼻這裡,或者是到口這裡也是有孔穴的。這兩個原因,所以有入息、有出息,是這個意思。(2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