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沐阳握着手机的手顿了顿,视线落在阳台上随风轻摆的连衣裙。那抹跳动的白色,忽然让他想起美院毕业展上,自己曾在角落里挂出的装置作品——用数百根丝线串联的微型世界,每一丝晃动都能引发连锁反应。此刻生活的涟漪,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扩散。
"叮——"工作室打印机突然吐出张快递单,打断了他的思绪。寄件人是大学生团队的小周,备注栏写着:"林哥救命!新投资人要求加AR功能,但UI会和现有风格冲突!"纸页边缘还画着只愁眉苦脸的兔子,和APP里的设计如出一辙。
苏晴的脚步声从玄关传来,怀里抱着新拆封的快递盒:"朵朵非要给你这个。"五岁的女儿从妈妈身后探出头,举着沾满颜料的手掌:"爸爸快看!这是会魔法的兔子城堡!"画纸上,歪歪扭扭的蓝色线条堆叠成塔,塔尖插着根折断的蜡笔,像面倔强的小旗。
林沐阳接过画的瞬间,AR技术与儿童涂鸦的画面在脑海里轰然碰撞。他突然抓起速写本,笔尖在纸面疾走:"苏晴,把朵朵的彩泥盒子拿过来!还有她去年生日拍的全息照片!"
深夜,工作室的投影幕布上,朵朵捏的彩虹蘑菇在虚拟空间里旋转,每当用户点击,就会弹出孩子奶声奶气的"加油"语音。小周的视频通话突然切入,背景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几乎掀翻屏幕:"林哥!投资人当场拍板追加预算!他说这是见过最有灵魂的交互设计!"
然而,行业论坛的风向却悄然转变。匿名帖《原创设计的遮羞布?揭秘爆款背后的儿童涂鸦》被顶上首页,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说他是消费女儿博眼球,有人质疑商业设计引入童真元素的专业性。甚至有竞品公司放出对比图,暗指他的设计缺乏技术深度。
苏晴发现丈夫盯着手机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那些刺眼的评论像蛛网状的裂痕,爬上他眼底。某个暴雨夜,她推开工作室的门,看见林沐阳蜷缩在转椅里,电脑屏幕映出满屏的负面词条。
"沐阳,"她轻轻把热可可放在桌角,"你记得朵朵第一次用颜料把墙涂花时,你怎么说的吗?"见他没反应,她俯身调出女儿的绘画视频,画面里,朵朵正把紫色和绿色胡乱搅在一起,奶声奶气地喊:"这是会飞的大海!"
林沐阳的喉结动了动。那些被数据和争议淹没的瞬间突然清晰——女儿把蜡笔塞进他口袋时的温热,她在他绘图板上偷偷按下的小指纹,还有那些毫无章法却充满生命力的色彩。
当新一轮合作邀约带着"复刻爆款风格"的要求涌来时,林沐阳在签约前推开了所有会议室的门。他带着朵朵来到创意工坊,让孩子自由创作的作品直接投影在墙面:"这次,我们要做会呼吸的设计。"
三个月后,国际设计周的展厅里,名为《童眸视界》的交互装置前挤满了人。当参观者戴上特制眼镜,朵朵画的星星会从墙面跃出,触碰地面时会绽放成真正的花海。颁奖礼上,主持人念出金奖得主时,林沐阳抱着女儿走上台,小女孩突然抓起话筒:"爸爸,我的蜡笔借你用!"
掌声雷动中,林沐阳看见观众席上苏晴湿润的眼眶,也看见行业群里新消息不断弹出。这次不再是质疑,而是无数设计师开始分享自己孩子的作品,有人写道:"原来最好的设计,从不需要戴着镣铐。"
回家路上,朵朵趴在车窗上数星星。林沐阳握着方向盘,后视镜里,妻子正小心翼翼地收着女儿的奖杯,月光落在奖杯边缘,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他们生活里那些珍贵的、不经意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