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08年的三大事件么?奥运会,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
三聚氰胺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能将它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那我们就来聊聊它。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主要存在于牛奶和奶粉中。
就来说说牛奶吧!话说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需要,我们喝的牛奶在蛋白质上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个国际上有检测食品蛋白质含量的国际规定——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极为特别,氮在绝大多数蛋白质中含量相当接近,一般为15%~17%,平均值为16%左右。因此,丹麦化学家约翰·基耶达很巧妙地想到,既然氮元素含量稳定,只要准确测量了氮的含量,便能推算出蛋白量。发表于1883年的此方法,无疑为蛋白质的检测做出了巨大贡献。将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通过一系列蒸馏、滴定技术,便能计算得出蛋白质含量。
一般情况下,100克的牛奶应含有3克蛋白质。但是一些奶农为了经济利益就给牛奶中添加水,结果一测量,蛋白质不达标,肿么办?弃之不收。奶农没办法,只好倒掉。
后来奶农又想了个好办法,给牛奶中加尿素,再加水。因为尿素中也含氮,但糟糕的是加了尿素的牛奶在加热的过程由于化学反应中会散发出来一种异味。消费者自然不会购买。
于是,就有一个高学历的奶农找到了凯氏定氮法的漏洞。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检测氮含量,并不能鉴定蛋白质真伪。意思就是,凯氏定氮法检测的并非蛋白质本身,而是间接检测氮元素含量进行反推。因此,只要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轻松获得“高蛋白含量”的称号。
而三聚氰胺的分子式由三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六个氮原子组成,氮含量高达66.7%。而牛乳氮含量只有15.7%,大豆蛋白也仅有16%。在氮含量比较上,三聚氰胺完美胜出。它既没有异味,含氮量还高。有这么好用的办法,大家何乐而不用呢?
于是,三聚氰胺作为一种既不是人体需要的物质,又不是食品添加剂的特殊存在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大量出现在牛奶和奶粉当中。
但是早在1945年,美国纽约里德勒实验室两位毒理学专家便在指出,长期给大鼠、兔和狗喂养大剂量三聚氰胺后,会造成其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以及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并且三聚氰胺由于在体内不能被代谢,会经过肾脏排出。富集在肾脏肾小管中的三聚氰胺浓度升高,便引起自身或其他易致结晶物质析出,从而刺激肾小管及尿路的上皮细胞,引起结晶尿,婴儿尿液颜色改变,出现尿液混浊甚至白色沉淀。
而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6个月大时,双肾重量仅为45克,大约是7枚一元硬币的重量。结石会像“拦路虎”一样部分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肾盂肾盏病理性扩张,出现肾盂积水。如果不能清除结晶或结石这一梗阻因素,会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置宝宝于危险境地。
这下你可知道三聚氰胺这么一个东西当时为什么让那么多的婴儿发病,生疾,甚至死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