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前,一个朋友问过我:“该如何塑造孩子的同理心!”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全面地回答。同理心,即共情力,这是一个成人世界里都不断研究的课题,也是人类大脑一项比较高级的功能,对于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当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本来今天是打算把共情力培养的方法写出来的,但今天发生的故事普遍而又具有代表性,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共情力,那么先听我讲讲这个故事吧!
今天在游乐场玩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并没有时刻看着孩子,而是让她自由探索,而我在忙自己的事情。突然间,孩子“哇!”的哭声,惊到了我,我急忙赶到孩子身边,发现一位奶奶正搂着我那大哭的孩子,连续道歉:“对不起,对不起!”边说边假装打自己的孙子:“打哥哥,臭哥哥!”我观察了一下,孩子并没有伤势,而小男生也木讷地站在对面任由奶奶拍打。
我走近孩子,张开双臂,孩子很自然的搂住我,伤心地哭,我一边抚摸她的后背,一边说:“哦,宝宝很伤心呀!”在这期间,奶奶在解释事情的经过,无非是小哥哥推了一下依依,依依被吓到就哭了。期间还听到旁边好心的家长在安抚我的孩子:“好了好了,不哭了!”
我没有回应任何人,只是接着问孩子:“宝宝,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了?”还没等我的孩子开口,这位奶奶又着急解释一次,我强调地重复问依依:“宝宝,你告诉妈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呀?”这时,大家才没有作声,给出孩子解释的空间,孩子用手指着对面的小哥哥说:“哥哥推我,我这里,疼!”说着,手伸向小哥哥做出要“打”的姿势,手还没伸出去,就被小哥哥的奶奶喝住了:“哎,你干什么?不可以这样!”一听这样的语气,依依又做出要哭的状态,奶奶着急地解释:“你不能打他,我刚刚不是已经打过了吗?都已经向你道歉了,怎么还打呢?”深深感叹每个熊孩子身后都必定有熊家长,犯浑的路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事实上,孩子很多能力的缺失和行为的偏差都体现了家长的教养和素质。
首先,依依一直以来都不会去打对方,每次摔跤或者冲突,其实都是一次帮助孩子认知情绪的契机,而我们往往都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转移注意力,并且用恶劣的方式去吸引他们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
当依依和小哥哥起冲突的时候,奶奶示范出“产生矛盾要以武力解决”的行为方式,那么小孩子天生模仿能力就强,所以依依很快就习得了这样一项技能,马上准备学以致用,以手还击,却又遭到了这位奶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道,并宣扬出“我已经道歉,你就必须原谅”的不合理信念。面对境界如此之低,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帮她渡化的人,我只能选择暂时闭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好。
依依还在缓缓哭泣,不过比刚开始要好多了,而这位奶奶也为自己“圆满解决矛盾”而满意离开。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开始帮助依依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当矛盾发生时,我强调让依依自己表述事发经过,并不是我不知道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而是有两个目的:1、让孩子学会表达。2、复述事发经过能帮助依依缓解情绪,讲出来后,就能客观认知自己的情绪。那这个时候,我继续帮助依依认识自己的内心感受:“刚刚依依摔疼了吗?你哪里疼呀?那你现在是不是心里很难过呢?”依依一一作答。我继续告诉她:“小哥哥也不是故意推你的,他也是小宝宝,还不会照顾你呢!刚刚他一动不动站在那里其实就是很难过伤到你!”其实我们在谈论情绪的过程中,她就会慢慢缓解心里的不愉快,等我们讨论完这一系列问题,依依已经不怎么哭,并且被新玩具给吸引了,要求去玩,我放下她,自己去玩了。
其实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孩子摔跤了,爷爷奶奶用脚踹石头:“臭石头,害我们宝宝摔倒!”孩子撞了桌子,爷爷奶奶又拍打桌子:“臭桌子,撞我们宝宝头!打你!”很多长辈用这样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哭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教会他的,更多的是怨天尤人,对自我毫无觉察!很多家长也不允许孩子哭泣,好一点的会说:“好了好了,宝宝,不哭了!”恶劣一点的会说:“你再哭,再哭我就怎么样怎么样!”所以,孩子长大后又怨恨孩子不懂得体会父母辛苦,木讷呆板亦或暴躁叛逆,因为你在孩子幼年时就没有给他锻炼体察情绪的机会,连自己的情绪都觉察不了,更何况他人的,他的大脑已经丧失了这方面的功能,大脑对应的神经通路已经关闭。
等依依玩了一会后,我接着问依依:“依依,你现在还疼吗?现在还难过吗?”依依笑着回答,表示了否定,所以,我接着告诉她一件事:“你看,难过的感觉是会变的,刚刚还难过,现在又不难过了对吗?难过的感觉是不会一直在你心里的,它会离开你的。”依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有人可能会说,这么深奥的问题,她又听不懂,说了有什么用?其实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会表达她所理解的内容,但是,此刻她在观察,不断地观察就是一种积累,在心里反复演练千百遍,有一天,孩子就“突然”会了,其实,这都是我们努力的结果!
很喜欢我的老师说的一句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这里面我运用了哪些原理来引导她?明天我们继续分析更全面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