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班主任对爷爷说:“还是把他送回去吧!”我在旁边,看着爷爷对老师赔笑,恨自己不争气。
那一年,我初一。托关系进到县一中,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县城的小学都是要学英语的,从未接触过英语的我严重拖了班级的后腿,第一次英语月考,18分。
在教室门口,班主任手里拿着褶皱的《英语周报》,鲜红的“18”指给爷爷看:“这样跟不上也容易耽误孩子,还是回到乡里初中上吧!”我看到经过的一个老师摇摇头咂咂嘴,眼睛一瞬间模糊了。
回来的路上,爷爷没有说一句话,我也不敢吭声。爷爷并没有把我送到乡里,也并未冲我发火,而是给我制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学习计划:以后每天晚上回来,只准带英语书,别的一律不能带!
天哪!我带英语书能干嘛,我除了插图一个单词都看不懂!可是对于爷爷的话,我从来不敢反驳,只能憋着满肚子的话,照做。
002
此后的每一个晚上,我都带着英语课本回去。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课的第一节是 "Welcome to China!" 最开始句子不会读,就把标上汉字“我要可木土柴那”,不管理解不理解,先背下来再说,要不明天老师抽查,不会背多丢人。
那个时候就按这样的方法,把单词表、课文、练习题都标了满满的汉字,有的读音没有对应的汉字就用拼音标出来。虽然我不认识英文,可是我语文学的好啊,照着汉字背就好。
爷爷不知道我的学习方法,只是看着我在读,读到他困的时候就能不看书背出来了。现在回忆起来,最难以忘怀的就是那个画面:拥挤狭窄的过道里,爷爷坐在里边的床上打盹,我坐在外边的椅子上背单词,昏黄暗淡的灯光模糊了两个人的影子。
背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一篇课文是自我介绍,“I'm Kangkang. I have a big mouth, a small nose and blue eyes”,到这一篇的时候,我不用通篇都写汉字了,因为我发现很多单词我都认识了,只标注一些新的“冒死”、“no 子”、“艾子”,你看,我在认识了"no"之后,会用英文来标注英文了,因为汉字里没有这个读音的汉字。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背的多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读音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
003
背了几周后,老师讲的什么我渐渐也能听懂了,不会再觉得无趣,爷爷给我报了学习班,周六周日听老师讲音标和语法,我渐渐成为了小班里最受英语老师喜欢的学生。
后来,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的英语是班级第一,全年级第二——99分。这样的成绩在初中保持了三年。
时隔多年,我把英语放下了,但回想起当年的学习方法,还是记忆犹新。刚好也对我学习新的技能有帮助,就写下来也分享给你吧。
004
如果只让我用一个字概括我的英语学习方法,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背。
爷爷虽然是多年的老校长,但并没有接触过英语,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教育方法。当我有数学难题拿去问爷爷的时候,他会让我先把题目念三遍,往往还没念完三遍,我就已经会做了。在英语的学习上,他让我背,虽然我当时不理解,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随着背诵迎刃而解。
我说的背,是背课文。课文中的句式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啊,先把这些句子背熟,看到考试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不是跟课文中的句子一样么?!只是换了几个词而已,句子的结构是相同的。
所以你跟着课文中的词性来选择相应的单词,根据课文中的时态来确定后缀是-ed还是-ing,一瞬间你就会发现,你背会了课文,就是背会了万能模板。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一下,小时候死记硬背的古诗文,在长大的过程中都渐渐有所领悟,感慨古人的先知先觉。而这些背诵,对于我们写古诗文也会有用。有些朋友知道我能写点古体诗文,其实在我看来那都是模仿古人的句式啊,首联是什么内容,跟颈联是不是对仗,每个词是什么词性,琢磨透了自己也就能写了。
背诵以后,就要做到举一反三,这是最好的做题方式,也是我后来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慢慢演变为类比。我讲课时候遇到难点,不在概念本身下功夫,而是举个相对应的例子,难点一下子就清晰明了。
005
现在我面对新的学习领域,总结出当年的方法:
1,只做这一件事,别的都让路。
2,大量背诵,熟能生巧。
3,寻找共性,举一反三。
4,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才感兴趣。
写完这篇文章,我今天已经开始背书了。
后来,我看到爷爷面对老师腰杆挺起来了,老师笑着对爷爷说:这孩儿还怪聪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