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朝铁厂人物记 47 ── 李法胜

   在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中,初中刚毕业的他,以插厂的身份于一九六九年的二月份来到了应朝铁厂。

     他被分到了距县城二十多公里的采矿车间。半年后厂里组建篮球队,因为会打篮球,被调回了厂里。

     那时新建15.8立方米高炉,还新上了热风包。为提升职工的生产技能,厂里派他与张建设、徐振刚去阳泉钢铁厂学习看热风包的技术。一个半月的学习结束后,他分到了三号炉,并成为炉上的生产技术骨干。

       一次,高炉吊装设备,竖了个老杆,杆顶要挂一个滑轮,在场的人谁也不敢去攀爬这个高度。爬杆并不是一个热风工份内的事,可年轻气盛的他,将袖子一撸,二话没说,就爬上了十八米高的杆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看热风包是一项技术性的活,这个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乎着高炉的产量。李法胜没有辜负领导对他的信任,出色地干好这项工作。热风工还有一项非常艰苦的事情,就是一个星期要清理一次洗滴塔里的灰尘。每次清灰,他都很负责,并尽可能地探到最深处,也正是他的认真,曾前后三次因清灰,煤气中毒昏倒在管道上,最严重的一次,还是值班长段培建将他从炉上背了下来。

       因数次的煤气中毒,给他强壮的身体造成了伤害,车间主任李珠为了照顾他,将他调到了冶炼车间的修配工段。

       修配并不是轻松的岗位,担负着五张高炉的维修重任。与其说是照顾,倒不如说他的责任更大了。李发胜从调到这个工段后,就没有了上下班,只要有任务,必须是随叫随到。他率领着手下的八个工人,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抢修任务,由于他的特殊贡献,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一次,三十立方米高炉发生故障,料钟掉进了炉膛。如何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面对上千度的高温,他果断地在炉膛上开了个口,将料钟从口上拉了上去,破解了这个让所有人发愁的难题,使高炉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因家庭的状况,妻子调回城里的棉织厂上班,还要三班倒,此时两个儿女还在上初中,家里非常的需要他。面对工厂和家庭,李发胜顾全的是大局。

       就这样李发胜在修配工段的岗位上一直坚持干到了退休。

                                      2017.3.1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九八二年阳城一中毕业,刚刚走出“高考”考场后的他,便走进了应朝铁厂。 刚进厂,就参加了全厂进行的青年职工文化考试...
    刘爱国阅读 681评论 0 2
  • 初中毕业后,回南安阳村当了五年的农民,一九六七年招工到了应朝铁厂。先是分在了煤场,后调修配车间,干红炉工三年,又调...
    刘爱国阅读 472评论 0 1
  • 一九七七年入厂,在冶炼车间粉碎工段上班,粉碎工一干三年。 高中毕业后,他曾在村里学过木匠,因有这个专长,后来被分到...
    刘爱国阅读 504评论 0 2
  • 一九七0年八月进厂,他干的第一件事是,与近百名工人一道挖水池。那时也没有什么机器,靠的就是人力,靠的就是人海战术。...
    刘爱国阅读 814评论 0 3
  • 这是个多才多艺者。在宣传队是个优秀的乐手,在生产岗位上是个能工巧匠。 孩提时,在河北中学读书,他的音乐天赋被张万泉...
    刘爱国阅读 45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