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这三个字,曾经在多少中国人心里被披上“中国耻辱”的外衣。这层伤疤多少人想揭,却不敢活生生揭开;多少人想拍,又怕打扰到她们的生活。这是一段疼痛的历史,每个中国人心知肚明。《三十二》试图走进一个“慰安妇”的内心世界,没有跌宕的剧情,放弃惯用的技巧,只是给大家娓娓道来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飘落的尘埃,足足三十二秒,隐喻着我们的视角和态度,讲述这一段真实却“随风飘落”的故事……
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天上下雨路又滑,
自己跌倒自己爬,
自己忧愁自己解,
自流眼泪自抹干。
年轻的80后导演郭柯以慰安妇为题材,历时两年,拍摄纪录了生活在广西桂林市一位九旬的“慰安妇”老人和她的混血儿子。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为《三十二》。今年4月12日,该影片的捐赠仪式在亚洲最大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利济巷旧址陈列馆举行,影片的原版拷贝将永久馆藏并在展厅内放映。
感人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韦绍兰的言语句句扎在我心。
韦绍兰生于1924年农历7月27日。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企图打通日本本土经朝鲜半岛、中国大陆至新加坡总长约九千公里运输线的“一号作战”计划,并于同年入侵广西,占领荔浦。韦绍兰在日本扫荡的时候被发现,并被日本军人抓到位于桂林市荔浦县马岭镇的一处慰安所里,度过了最黑暗的3个月,后来逃出慰安所,又发现自己在被日军强奸期间怀孕。由于担心未来自己不孕,她便生下了这个“小鬼子”,随养父姓,取名为罗善学。
罗善学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和身边的孩子骂,说他是日本人,连小孩都这么说他。他一直未娶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来相亲的人都嫌弃他,说他会败坏名声。他哽咽说,这一辈子估计到最后,连个端水喝的人都没有。他想他死了可能也没有人替他送终……
韦绍兰虽然在战争期间受尽了折磨,战后也无法逃离贫穷与唾弃,九十多岁了还忍着病痛洗衣、种菜、喂鸡,但在看似苦海无涯的生活中,她却能够笑唱山歌、感恩社会,“只愁命短不愁穷”。
韦绍兰顽强的生命意志深深的感动了郭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韦绍兰的故事拍摄下来,将这位老人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观众,同时也让这段历史故事世代保留。在制片人陈伟雄的全力支持下,2012年12月,影片顺利开拍,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故将片名取名为《三十二》,该片全片长达40分钟。
“郭柯来找我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想法,说想拍一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当时我是持比较消极态度。因为之前有不少人都来找过我,提出类似的想法,但后来都因为各种原因,打退堂鼓,没有继续。”苏智良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后来郭柯的一句话打动了他。郭柯表示,如果他要拍商业片可以拍一辈子,但是这个题材就这么几年,所以他想记录她们。于是,苏智良第一个就推荐了韦绍兰。
“罗善学(韦绍兰的儿子)本身具有独特的人类学的标本,他本身也是受害者。前几年,我们捐赠他们2万,带他们到日本控诉,并发起寻找罗善学生父的活动。”苏智良表示,罗善学的生父肯定是找不到的,但想通过这个行动,提醒世人对慰安妇的关注。“韦绍兰这个老人有非常宽广的胸怀。她的儿子罗善学曾经向她表示过,将来如果老人不行了,他就自杀,但老人告诉他,这个世界非常美好,哪怕吃野菜,也要活着看看这个世界。
是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他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好想对她说“奶奶,世界为什么对你如此不公,您受苦了!”
感谢郭导让我们了解他们,带我们发现他们,让他们得到关爱。
真的难以想象他们经历的痛楚,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撑到今天,真的难以想象他们内心的世界……
真希望我们的关注给他们带来多一些笑容,让他们忘掉更多的伤痛……满满变好,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