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传统意义上能吃苦的人,我们那代人大抵都有这样的观念:吃苦让人坚强,让人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也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这份自认为正确的信念传递给下一代,我便是如此,总要求孩子能吃苦。
可女儿偏偏是个耐不住苦的孩子,但凡累一点、苦一点,她总会想办法找些轻松的路子。
前几天她去大学报到,参加军训才两天,就说累得受不了,肩膀也疼,自己向辅导员请了一天假。
我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她太娇气,一股 “恨铁不成钢” 的情绪涌了上来。女儿却觉得我太苛刻,也生了气,不再跟我沟通。
冷静之后我开始反省:为什么我总觉得吃苦是好事?或许是因为在我的成长里,吃过的苦真的化作了面对生活的底气,所以我本能地希望孩子也能通过吃苦积攒这种能力。
但换个角度想,时代不一样了,“吃苦” 的含义和孩子对 “苦” 的感受,或许也在悄悄改变。
女儿军训两天后觉得累、肩膀痛,主动请了一天假。在我看来这是 “受不了苦”,可对她而言,或许是身体真的发出了信号 —— 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环境更舒适,突然面对高强度体能训练,肌肉酸痛、疲劳感比我们那代人更明显,其实很正常。她能主动向辅导员请假,藏着一种能力:感知自己的身体状态,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需求。这未必是 “钻空子”,只是她应对不适的方式,和我习惯的 “硬扛” 不同罢了。
我 “恨铁不成钢”,是怕她因为这点 “苦” 变得娇气、不能抗压;可她觉得我 “苛刻”,或许是没感受到我的关心,只感受到了否定 —— 她可能在想:“我真的累了,妈妈为什么看不到我的难受,反而觉得我做得不对?” 其实我们的出发点或许是相通的:我希望她坚强,她希望被理解,只是中间隔着对 “吃苦” 的不同理解。
细想之下,“坚强” 的形式有很多种,并非只有 “硬扛着不喊累” 才叫坚强。能在累的时候适当休息、调整状态,之后再重新投入,其实也是一种弹性的坚强。现在的孩子面对的压力(比如学业竞争、社交挑战)和我们那代人不同,他们需要的 “抗压能力”,或许也包括感知自我、灵活调整的能力。
时代不同了,的确不必 “没苦硬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