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太多关于幸福的定义,终究还是没有能力把握幸福;看了太多关于幸福的故事,终究还是没有一丁点的改变,苦苦探寻,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真正含义,究竟谁可以做主我的幸福?
百度百科定义是这样的-"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并不与快乐、快感、方便划等号。对于这样的定义我是不满意的,抽象而又没有任何实际操作性的建议,空洞的解释跟自己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今天在《得到》李笑来老师的专栏看到他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感的首要来源就是“与我正在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个解释也和自己理解的幸福有些相似,幸福是什么?是感觉自己有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当然包括自己身边的环境,亲人,朋友和同处这个世界的陌生人。这个想法也和TED 演讲《幸福的秘密》的主题不谋而合,演讲嘉宾最后揭露的秘密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定义或是解释有了,如何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如何把握自己的幸福?
说实话,对于切实有效的方法自己也是一头雾水,要不也不会时而闷闷不乐。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可我们有多少人可以明确的执行并有效实施这项权利,估计结果不会太尽如意。不是我比较悲观,是看看身边的人们,不接受现实都会觉得自己在自我欺骗。还是TED,这次又在演讲中多少找到了些许答案。
我们人类的现在大脑与200万年前我们祖先的大脑,无论在重量,体积和结构上都存在着差异。其中结构上最为明显的差异是,我们的大脑多了一个称为"前额皮质"的区域。而这块区域的功能类似飞行员演练使用的"飞行模拟器",只不过它叫做"经验模拟器"。什么是"经验模拟器"呢?就是它可以根据先前的各种经验,在没有亲身经历的情况下,在大脑中提前模拟出预想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个人有过吃榴莲的经历,而那次经历让你觉得榴莲真的很难吃。那么,当下次朋友邀请你吃榴莲的时候,你大脑就可以根据自己以前的经验,模拟出这次如果应邀朋友之约,过去吃榴莲的痛苦经历,因此你会很干脆地拒绝朋友的邀请。这也就是"经验模拟器"的功能,它让我们人类有了极为强大的适应能力。不管将来如何,我的大脑都会根据自己先前有限的经历,模拟出未来可能的景象,来提前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也就是适应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会导致"影响偏差"的产生?
可什么是"影响偏差"?再举个例子,有两个人,一个人中了1个亿的彩票大奖,而另外一个人由于出现交通事故导致截肢,然后过段时间之后,让你们预测谁会感觉自己更幸福?结果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认为中彩票的会幸福多点的观点被调查现实击得粉碎,这就是"影响偏差"。其实两个人的幸福指数基本没有差别,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高估了此刻生活状况对未来自己幸福感的影响程度,由于前额皮层的"经验模拟器"功能的存在,我们低估了人们通过想象模拟对实际情况的承受能力。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旁观者看来是灾难的事情,当事人反而是怀着一颗感恩来看待,他们反而认为那可能是另外一种幸福。
可是,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下面我们将依次解开。对于那些重大灾难或事故来说,当事人没有选择,这个时候在经验模拟器的作用下,大脑会启动"心理免疫系统",即通过"经验模拟器"来模拟出自己只有这么一个选择,别无其他,然后心理免疫系统就会通过一系列机制来说服自己,你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也是最为幸福的。可能在我们看来这是自我欺骗,但自我欺骗的目的就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己选择的东西,即使再不好,你都会觉得比别人好的原因。其实,我们内心有一种可以自己"合成幸福"的机制,也就是我们的幸福完全由我们自己来把握,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事实就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幸福其实就是别无选择后的坦然接受。
你的幸福谁做主?不用谁,就是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合成自己所需幸福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在选择越少时,表现越明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