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彦彦,这是我的每天一篇原创文章之第35篇。
今天中午,我去了一趟美容院。原本只是打算按期做个水光,结果她们又推出一个什么“小黑泡”去黑头的体验,我就又试了一下。当然她们的套路我很清楚,下一步就是推荐疗程了。我试了虽然不错,但还是直接拒绝了。
躺在那里的时候,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分类是一切的基础,无限细分,就有无限商机!
看看美容院是怎么做生意的,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每一个地方,感觉没有一个地方不能拿来挣钱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从脸到全身,每个地方都可以衍生出无限产品。我在美容院呆的这几年,从头到脚被成交了N遍。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爱美的需要能够被满足!
之前兵哥跟我提过分类学是一切方法论的方法论,但我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明白分类的重要性。可是这一刻,我突然又清晰了很多。
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用户的需要,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断细分下去,实际上很多推广成交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在一个书店社群里,如果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标准来做分类管理,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第一,从角色上来说。
可以分为书友社群、驿站社群和会长社群。不同的成员决定了不一样的输出内容和管理方式。比如说,书友社群更重视读书会内容和价值输出,驿站社群更重视线上线下活动管理以及会员招募,会长社群更重视如何建立渠道、社群营销等。
第二,从参与度来说。
美国数字营销专家Lave和Wenger依据网络社群中“居民”的参与度及变化,将社群成员分为以下5种人:
(1)外围的(潜水的)( Lurker):外围的用户,松散的参与;
(2)入门(新手)(Novice):应邀新来的用户,向着积极参与分享努力
(3)熟悉内情的(常客)(Regular):非常坚定的社群从业者;
(4)成长(领导) (Leader):领导,支撑用户参与,互动管理;
(5)出走(资格老人)Outbound (Elder):因为新的关系、定位或其他原因而逐步离开网络社群。
第三,从定位来说。
可以分为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目的型社群、综合类社群。
每个社群它的地位可能有不同,它的目标不同,它表现的形式也会不同,所以我们任何人要建一个社群,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社群有什么目标?我们要解决什么什么问题?如果这个目标不能确定,这个社群就是一个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社群往往既不能产生干货,也无法维系关系,最终这样的社群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说,社群一定要先找好定位:
(1)产品型社群
比如说,我们读书会的产品是会员卡。就基于这个开发中的产品来形成一个社群,那么社群里面如果已经有了对这个产品很热爱的这些人群,我们可以成为粉丝。像这样的产品型社群甚至还会出现有一些是自发的开发者就像开源社区这样的。 对于这样的社群,只要产品一直能够吸引人,这个社群就一直存在。
(2)兴趣型社群
兴趣型的社群由很多的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形成的, 包括有体育的、艺术的、读书的、画画的、音乐的等等。当然也存在有些像炒股类、金融类的这些专业的话题类的社群。对于这些社群,因为大家都对同一件事情很喜欢,而且兴趣爱好非常一致,很容易形成一些可以互动可以交流的话题。早期像新浪是一个以体育为核心的兴趣型社区,从兴趣型社群再开始逐步构建成门户的。兴趣型社群 (现在称之为兴趣图谱)的网站也是在做同类的事情。
(3)目的型社群
每一类社群都有一个特定的目的性,比方说我们现在的“每周一课”社群是一个以学习为目的的社群,目的是为了让大家通过微信这么一个人人都具备的一个掌上终端学习。像这样的目的型社群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任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或者说要开个会,或者说我们一起要通过大家互相监督的方式早起,互相监督的方式减肥,相当多的一些社群的是这样的一个特定的目的性的,这个目的性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目的,但总之他是要去解决大家共同的一个目标问题。
(4)综合类社群
它可以包含前面的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目的型社群的一种或者多种。比方说各种论坛像天涯,天涯各种社群都有;另外的也有比如说像知乎、豆瓣。豆瓣早期是兴趣类社群,慢慢地它有了豆瓣同城、豆瓣小组之后,其实已经什么都给包含了,这样的社群平台它本身就是可以容纳大量的社群平台的。我们可以把社群看成是一个特别的人和特定的内容形成了一个集合,那么每一个平台能它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支撑这样的平台,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人和人之间的更好的互动的方式方法。
作为读书会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做出的分类,继续挖掘粉丝的关联需求和价值,这是社群时代的新商业规则——用社群去定义用户,经营社群去挖掘基于核心产品的延伸需求。这区别于工业时代的产品为王——先定义产品,再寻找消费群,然后再经营用户。
关于分类管理,你还有什么好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