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一开始侧重于个人的享乐生活,突出表现抒情主体享受人生过程的细腻感官感受,幽隐的心灵体验,曲折的感情历程,形成了“言情”、“侧艳”的文学特征,最初是“娱宾遣兴”、“聊佐清欢”的工具,上不了大雅之堂,而后到了两宋期间,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在苏轼的推崇下,拓宽了词的题材内容,不再拘泥于咏男女之情,市井之乐,而是抒发自身性灵,确立了词在文学中的地位,主张词“自是一家”,将词“诗尊词卑”提高到“诗词同体”的文学地位,后期李清照提出的“别是一家”词论从本体论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特的文学地位。
一、“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词论的相同之处
(一)在词中追求自我的真情本性
苏轼认为写词应当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情怀抱,人格个性,词品应与人品一致,就如他主张的“其文如其为人”。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通过一个豪情壮志的壮士形象,表达自己为国报效,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虽被贬谪于此但从词中能够感受到诗人超然物外,旷达悠然的心境,在词中你都能感受到诗人赋予词中字里行间的真情与心境。李清照的词中也无一不流露着诗人自我的真性情,《如梦令》中少女天真烂漫情怀的表露,“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闺中女子寂寞情义的表达,以及夫妻款款的深情、丈夫外出做官独守空闺的寂寞愁思等等,都是在感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义,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观虽然不同,但是都秉承着“吟咏性情,莫于词”的创作意图将自然感发赋于词内,直率切实之长,让词拥有了主体意识,自觉有意识的观我、表现自我。
二、词论“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不同
(一)苏轼“以诗为词”扩大词的题材内容,强调词的文学性
苏轼跨越了诗言志,词言情的界限,以诗为词,将缘情和言志相结合,扩宽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品味、境界。这主要表现在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山光水色的秀丽,哲理趣味的妙谈,人生感悟的慨叹,真挚深沉的情感,旷达无念的心境等等多样化的题材内容,都可以在他的词中寻得踪迹;以诗的风格和意境入词,强调“其文如其为人”,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清雄旷达的风格;词形式与技巧的诗化,苏轼的词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受音律的束缚,摆脱了词附庸于音乐的限制,弱化了词的音乐性,进而强调了词的文学性。
(二)李清照从本体论出发强调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李清照词论根溯到词的本身,因为词本质是一种音乐文学,与音乐密切相关,李清照从本体论出发强调词的艺术特征,讲究“分语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将词与诗划分开来,保持词中独特的文体特性,强调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