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的今天,各国间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最简单的便是体现在节目风俗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接受和喜欢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等…………特别受到年轻人所追捧。当然,中国的节日风俗也越来越为西方人所欢迎,国外不乏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的热粉,春节,端午,中秋等渐渐为全球人所熟知。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充斥着这股热流。
过洋节就等于不爱国么?是么,真是这样么?不少人迷茫了,那我们还该不该过洋节?
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过个节而已,何必上纲上线?只要不过份即可,盲目跟风自然不可取,但也不该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自然有它的作用。
纵然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西方的电影大片,宣扬的都是他们国家的人拯救世界,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的思想观念,有可能会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也该辩证看待。我们自然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加强警惕,但也不该就此否定它的可取之处。比如我们该比对国内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的区别,看看差距在哪里,是科技方面不够先进,还是思想观念未创新?由此,我们可找到国内电影的不足,不断完善,争取站到国际前沿,甚至于领先地位,引领国际电影发展的热潮。正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理可证,西方的风俗节日自然也有它的用处,不该全盘否定,一棒打死。正如当前热火的圣诞节,成为年轻人们热爱的“洋节”之一,像一股风,席卷了全国上下,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了解知道一些关于它的来历及故事。
当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商家伺机而动,钻了空子牟取暴利,赚取洋节风潮的钱。例如圣诞节的平安夜,一个普通的苹果经过包装卖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仍然是供不应求,情人节的巧克力亦是如此,随着节日风潮身价倍增,水涨船高。
对此,我们也不禁咋舌,但是,更应该反思的是到底哪一环节出了问题?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节日变了味,让原本的浪漫温馨充满了铜臭味,变成了商家赚钱的先机。
这种时候,不应该盲目去责备那些商人,更应该反思社会现实,商人逐利本人之常情,纵然可憎,却也无可厚非。或许,是我们的做法太过火了吧,若是没有我们的盲目热捧,又何来那么大的消费市场?每个人都该自省,而不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去责备那些深陷其中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现象,而不是一味逃避退让。说白了,是我们对这些风俗节日的认识理解不够吧,却还不去加强教育,你想,若是每个人都可以正视这些节日,以一种平常心看待,泰然处之,又何来这些问题呢,或者说,这样一来,这种现象是不是就能减轻呢?何必盲目拔高节日的含金量,把它们推向风口浪尖,处于矛盾对立的地位呢?这除了加剧问题的严峻性之外毫无作用。
正如保护野生动物的广告宣传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样,没有盲目追捧就没有偌大的消费市场。所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得从根源出发。
其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国人正确看待西方风俗文化是重中之重。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嘛。消费主体的力量不容忽视,毕竟这是一个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
其次,加强市场监管必不可少。依法打击投机行为,可达到有效控制市场秩序的目的。例如之前的制假造假打击,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力度之大,不容小觑,也卓见成效。至少当前这类现象有所减少,不再见抬头之势。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执法必严,惩治投机行为必然会有相应的效果。
简而言之,过洋节≠不爱国,这个问题更应该理性看待,值得我们每个人引起重视。因为一种现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一种事态的发展,小问题不解决,有可能衍生出大问题。正如感冒若是不治也可能拖成不治之症。
所以,我在此呼吁,过洋节不等于不爱国,大家应正确看待,理性分析,不应满目否定或追捧。
(此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无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