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見
看《文化苦旅》某个篇章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吸引了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余秋雨《都江堰》
耐人寻味。
网上看到某句话来形容作者:他能把一些抽象的美学和哲学概念,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个人觉得,好的文字像茶,慢下来细细品,愈加馥郁芳香。
读书是一件急不来的事,字里行间的体悟,哲思,往往是从钻研中得知一二。
那些一气呵成读完的字,虽然不尽是经不起推敲,但大多数只停留在思想表层。
以前我看书特别赶,像是完成任务一般,有时候为了读完书立刻写篇书评,有时候想尽快“清空”已购书架,还有时候纯粹是为了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感。
回过头看,那些肤浅滑稽的举动和思想,很多人有,但也正是这股“伪读书”的劲儿,让人读着读着,慢慢就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就像一张白纸,从空白到满起来。
可一张苍白的纸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有个人曾问我:读书和不读书最大的区别在哪?
我回复他,可能是待人接物,内在涵养上的不同。
他哦了一声。难怪这么多人不愿意参加同学会。瞧那些一个个上完高中就辍学,现在已是千万富翁的同学……
言外之意,其实是内心嫉妒。
人总习惯找各种理由“弥补”自身的不足。
若要让人不嫉妒,是做到比“他们”优秀很多很多,他们只能羡慕,来不及嫉妒。
读书不是一条捷径,但是一种路径。
身为知识分子的爷爷从小教我多读书,小时候不知道他的用意,也常随意应付。
现在回头看,从爷爷写的一手好字,出口成章的谈吐上看,我知道那是长期读书养成的,温润的力量。
爷爷也常让我练字,从一张白纸,写满整整两页。
从一张白纸,写下将来的人生。
谁,不是从一张白纸过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