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生们期中检测,有一件事值得探讨。
我巡视到五年级某考场,顺便看了一下语文的在情境中看拼音写词语,这也是素养导向下的考试改革,要求不仅认识词语还得会应用在句子或段落中。其中有个词语是“妨碍”,句子的大意是集体劳动不能懒惰,否则妨碍他人安全。我调查了一下整个考场三十人,只有两个学生准确地写出了这个词语!我反思语文老师的日常付出,若干次地带学生练习和听写,也可能当时已经达标了,可是在考试运用中却是一头雾水!其中的原因如果不追问,不解决,就是我不负责任。
我个人分析,脱离语文实践活动单纯地读写是低效的,因为这样做文字是没有生命的,没有纳入学生的理解中,不明其意,更不会运用。怎么办?读课文,体会在文中的意思。运用该词语说话,会应用。读课外书,在其他文章中见到熟悉的词语,深化对该词的理解。如果再配合以日记和小练笔,用上相应的词句,就实现了词语活起来,可以准确自如地应用了。一句话,建立在语文实践活动基础上的读写,才能帮助孩子形成语文素养。
如果我们面对共性问题不能深入分析,找不到原因或者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终究是没有出路的。如果固执地认为练字词就是在练语文的基本功,那就是无本之木了。新时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