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暑假火了一下下子的一个学霸
熊轩昂
去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第一名,也称最具人情味的高考状元。他在谈到自己为何能够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他没有说感谢学校感谢老师感谢家长之类的套话,而是指出了自己能够成功的更本质原因:
占有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
家境好,父母都是外交官,而且出生在北京那样的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他在学习的时候确实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由此也引发了网上对高考的激烈讨论,谈它的优劣,谈这个制度是如何为寒门开启了一道上升的门,而这道门又如何开始越变越窄。
02
实际上这也就反应了当下我们国家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阶层固化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正在减少甚至逐渐消失,社会上的贫富差异也是越来越大。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马太效应出现: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03
那阶层固化的问题是不是一直存在呢?
至少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的社会流动性强度可以用“剧烈”这两个词形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流动性是非常高,很多企业家不一定是所谓的社会上原来的精英阶层。
近十年有各种趋势表明,我国的社会流动性有下降的趋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封闭性增强,流动的门槛越来越高.
有一组调查数据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第一次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 年在全国12 个省及直辖市73 个区县
第二次调查数据为CGSS2008 数据。CGSS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
可以发现整体社会分层的形态由原先中间很宽、两端狭窄的纺锤形结构日益转向中下层日益庞大的准金字塔结构,最大的变化表现为中间阶层的萎缩。
具体来看:
一是属于社会中上层的人群,由2001年的13.7% 上升到了2008 年的17.35%,增加了3.65 个百分点;
二是属于社会中层的人群由2001年的84.2%快速下降至26.9%,下降了57.3个百分点;
三是属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群由2001年的0.8% 快速上升至52.53%,增加了51.73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社会声望分层最大的变化是原先属于社会中层的人群占比萎缩并先上和向下流动,原先属于社会中层的人群不到10%实现了向上的社会净流动,余下的百分之九十向下的社会净流动。
04
造成社会上阶层固化的原因有哪些呢?
主要有两个
一是教育:研究表明,教育是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社会上升最重要的手段。如果可以做到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平等,就可以推动社会结构合理转型、促进下层群体向上流动发挥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逐步增强,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加剧社会底层群体及其后代社会地位的向下流动。
二是收入分化: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持续增长了30年,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机会多,职业群体也就越有可能抓住机会实现经济收入的快速上升,帮助其向上的阶层流动。但后面,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就业机会受人力、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强,收入差距也就在逐渐拉大。
05
那么面对阶层固化这样的事实,我们除了静看云卷云卷,怀抱一种关乎其变的出世淡然外,还能怎样呢?
前面提到过一个词:马太效应。
它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只要努力,让自己变强,就会在变强的过程中受到鼓舞,从而越来越强。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社会上大多数人并不具有足以变强的毅力,马太效应就会成为逃避现实拒绝努力的借口。
因此,从马太的角度看,越努力、越幸运是受阶层固化困扰的年轻人破除藩篱的一把不可或缺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