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亭县神峪初中 史纪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三《球赛积分表问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教材将它安排为本章的最后一个探究问题,充分说明它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进一步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而且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巨大作用。
(三)、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设未知数列方程,而且能求出方程的解,并进行推理判断。
2、难点:巧设未知数,通过列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关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擂台赛”和“新闻发布会”两种方法进行授课。
(二)、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学习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加上初一学生大多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在活动一的“擂台赛”教学中,每个小组要想获胜,必须团结一心、共同合作、认真解决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活动二的“新闻发布会”教学中,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提问,老师细致解答,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起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前5分钟,通过教材第85页11题变式设计,破译“Duh brx uhdgb?”的含义,设计此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体会x-3作为“密钥”的含义,而且通过解密得到“Are you ready?”为引入新课做到自然过渡。
(二)教师“设问”,以问促学
1、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者将对本题分解设置为六个小问题,通过“擂台赛”形式,让学生抢答、按编号回答、小组代表陈述等方式组织教学。这六个小问题分别是:(1)、按比赛积分排名,用序号表示是怎样的?(2)、由哪一对可以看出负一场积一分?(3)、如何求出胜一场的积分?(4)、若一个对胜m场,则负了多少场?胜场积分是多少?负场积分是多少?总积分是多少?(5)、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否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的3倍?(6)、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这六个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更大程度地调动了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变式深入: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达到学会到会学的目的。给出如下变式训练题:一份试卷共有25道题,每题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选对得四分,不选或错选扣一分,如果某同学得了90分,他选对了几道题?有没有可能的83分,为什么?这道题让每组同学认真思考,交流合作,在各组的小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并选一名代表作总结性陈述,然后按改卷标准给各小组加相应分数。
(三)、学生提问,以问促教
这一环节采用“新闻发布会”的教学方式,学生充当小记者,教师充当中心发言人,学生对自己本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疑点,向老师提问,老师进行细致解答,这样不仅为学生扫清了学习中的一些障碍,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组织表达等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梳理总结,强化效果
这一环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数学素质,领悟解题思想,形成解题方法,特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二是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困惑?对第一个问题可适时引导学生从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做人处事等方面简谈收获感言,对第二个方面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在辅导课予以个别或集体解决。
(五)、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当天作业:教材第108页8,9题。
课题型作业:查阅、整理常见球类比赛基本常识,要求一周内完成,在面向全班同学以作报告的形式展示。本题的设置是对本节内容的拓展,让学生了解到常见球类比赛方面的更多知识,同时,锻炼了小组长的组织安排能力,组员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查阅整理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一个积极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
(六)、暂停手势,结束本课
本节是“球赛积分表问题”,为使本节组织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教者在结束本课时,做出“暂停”手势,让学生回答它表示的含义,当学生说出“暂停”时,教者随即说道“本节课也到此结束”,这样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设计思路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考虑到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结合教师的个人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征来展开。整个课堂紧紧围绕“问题”来展开,使问题成为成为组织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与学的得力帮手,课中既有预设的静态问题,又有开放的动态问题,这样安排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并发展了自己的能力。(本文发表于《东方青年教师》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