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何须懂
我的第一个话题,叫音乐何需懂。
音乐是由声音构成的,它是一个听觉的信号,声音的感受,并不包含视觉的信息。由此可以推论,音乐不能直接传达视觉形象。另一方面,我现在说话的声音也是声音。我说“桌子椅子”,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人类语言声音,是一个符号。
但是,音乐声音不是任何东西的代号。我们说它没有语义性,它不是语言概念。所以,音乐也不能直接传达思想概念。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听不懂——也就是说不出表现的是什么,听不出表现的是什么,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没有音乐修养而是因为什么?而是因为音乐它就不能直接传达那种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其实大家一想就应该能够想明白,构成人类艺术有三大基本元素:
视觉
听觉
语言文字
对应的我们有三大基础艺术门类。
美术是什么艺术?视觉艺术。
文学是什么艺术?语言艺术。
音乐是什么艺术?听觉艺术。
之所以形成这样一个全国人民普遍的认为音乐高深难懂的局面,这层窗户纸之所以难以捅破,除了历史上“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个影响太大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过去很多年内,我们国家普及音乐教育工作,基本上全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
一般来说都是这个套路。这种观念进了你的头脑了:经典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得理解它;要想理解它,就得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哪个主题什么意思,甚至你都得学乐理知识。
在我们国家的电台,电视台,书籍杂志,报纸,唱片节目单,特别各个层次的教材充斥了这样的内容,结果就形成和强化人们头脑当中的这个审美误区。
所以我一直认为经典乐听众少,和以往的媒体教育,对音乐审美方式的误导有很大关系。
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为什么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呢,一个声音的信号刺激,能够让我们产生听觉之外的反应,这是一个心理的现象,这个现象的核心机制叫联觉。
什么是联觉?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有两块糖,一块是巧克力,一块是薄荷糖。我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告诉我你觉得这俩声给你的感觉,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小薄荷糖。
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一个重、一个轻。温热和凉爽哪个是高音呢?凉爽。亮色暗色哪个是高音呢?羊绒和真丝哪个是高音呢?大家看看这么多种感觉,味觉、温度、视觉、触觉都和听觉的高低发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现象。
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联觉。联觉也被称为通感,人人都有反应。
为什么有的音乐就是听不懂?
有的时候听音乐什么感觉都没有,不是我们听众的问题,是作曲家写的不像。
那作曲家为什么不写的像一点?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不是主要原因:作曲家才气所限,写不了那么像。
第二个原因是主要原因: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他追求的不是要让音乐像什么,追求的是要让音乐好听。
我们很多人对作曲家的创作都有一个巨大的误解,以为作曲家总得表现点什么才进行创作。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表现什么?表现听觉的审美理想、表现好听。这就好像是你的项链表现什么?你的耳环表现什么?你的领带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好看。
鲜花没有外在的表现内容,但是它具有独立自在的自身美的价值。音乐也经常是这样,追求纯音乐自身的美。
当然了,我们了解联觉以后,就知道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这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听音乐讲座的时候、看乐曲解说的时候,讲座讲得天花乱坠,解说得非常生动。音乐一奏响一头雾水。
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很多东西音乐都表现不了。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只要是乐曲内容解说,就跑不了写解说的那人编的成分。不是他自己编的,就是他抄别人编的。我都干过这活。
当然了,我们听众也并非一点责任都没有:敏感的联觉、丰富的联想是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
音乐理解没有标准答案
声音只有五种属性,能够引起人们很粗糙的联觉反应,必然导致了很多东西音乐表现不了。我们听不出来,但同时导致了音乐的理解一定是模模糊糊的,主观的,多样的。
正是由于音乐是通过联觉这个机制来让人产生各种感觉,才有了音乐艺术的三度创作之说。
一度创作是谁?作曲家。
二度创作是谁?演奏家。把乐谱还原成鲜活的音响,这个过程中夹杂了演奏家自己的想象。
三度创作是谁?听众。赋予音乐最终的表现的意义,每个听众都是音乐意义的赋予者和解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