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共情之后,你会加上   “可是”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开始进入案例分析日,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检验这大半个月的学习成果。

今天的案例是:

孩子1岁半了,每天晚上,我都会在睡前给孩子讲故事。但今晚和孩子一起外出了,回到家洗漱完已经到9点了,平时孩子都已经睡着了。

我抱着孩子轻柔问:可不可以今天先睡觉,明天再读书呢?可孩子还是很想听故事,去书架里拿了书就往我怀里塞,在地上拱来拱去,嘴里嗯哼着。

我觉得是着急的情绪了,就先和孩子共情:“宝宝,我知道你很想很想听故事,可很晚了,身体里的小瞌睡虫也想要休息了,不然明天起来会很累的,明天还是会说故事的,好不好?”

没想到孩子开始大哭了,这时爸爸听到哭声来了,说了句:“现在要睡觉了,这么晚哭了隔壁邻居都听到了!”

顿时,哭声“音量键”被调大了……

问题:1.试着分析一下孩子的情绪爆发原因,并说说第一次大哭和爸爸进房间后的大哭有什么不一样吗?两次的情绪有什么不一样?

答:因为孩子还只有一岁半,他情绪爆发的原因是他还没有“将来”的概念。

今天没有讲故事,就是没有讲,跟明天没有关系。今天的流程没有走完,是不可以睡觉的。但是妈妈说的话,让孩子感觉读绘本这件事,今天是不可能完成了,所以孩子大哭起来。

第一次的大哭,是因为每天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妈妈又不理解,委屈得大哭。

第二次大哭,是因为委屈的情绪被爸爸否定了,还说会影响到其他人,难受得大哭。

2.妈妈是否已经做了共情?如果做了,那为什么不奏效呢?如果没做,那应该怎么做?

答:案例中的妈妈,是做了共情的,但是止于我“我知道你很想很想听故事”这一句。

加上“可是”之后的内容,这个共情就算是无效了。

从大J这么多天的语音分享里面可以知道,“有效的共情”,只呼应宝贝的情绪就可以了,不需要跟他解释其他的事情。

如果急于让宝贝认同我们,服从我们,而做出一些看似正确的解释,反而会引起宝贝的抵触。

3.如果是你,接下来你会怎么回应处理呢?孩子和爸爸,该先和谁沟通呢?

答:如果是我,我会先简短的跟爸爸说一句情况,请他先离开现场。

因为孩子的爸爸没有了解过“共情”,他的沟通方式里不存在这个概念。我可以后面再慢慢地跟他沟通。

孩子的睡觉时间到了,需要先安抚好他。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如果孩子状态还可以,我会选择跟他一起读完绘本再睡;

如果孩子很困了,妈妈有效共情过后,再好好哄哄,不需要读绘本,他应该能很快睡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