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道德经》(3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着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重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一章,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成语。所以,姑且先说说我对这个成语前后语境的理解。

  1.这几句所说明的道理可以概括为:事物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积累的过程。

  2.这个过程开始的特点是:细微、零散、微不足道;这个过程结果的特点是粗壮、高大、辽远。

  3.在此过程中,事物出现了巨变。决定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慎终如始。

  4.此外,促成其变化的还有“无为无执”,即顺应树木生长规律,顺应楼台建造规律,顺应行万里路的规律,从开始到结束,都按规律行事。

  5.很多文章同样在佐证上述道理。比如荀子的《劝学》“不积跬[kuǐ]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再比如孔子的弟子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其厚矣。”其中的“慎终追远”和老子所说的“慎终如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扁鹊见蔡桓公》,留下了“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的成语。

  6.联系上下文,本章对后人的启示还有:欲不欲(思考别人不思考的事物);学不学(学习别人所不学的事物),也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结合本文,要想到未兆、易泮、易散、未有和未乱等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做到超前谋划,未雨绸缪。要学持、谋、为、治之法,做到尽人力,辅自然,不妄为。诚如是,则圣人有道,百姓有福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盼望着,盼望着,西风來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万物都准备储存粮食,度过寒冷的冬天,万物都开始枯黄起来了。小...
    王昱雯阅读 1,339评论 0 0
  • 使用方法
    精神病患者link常阅读 3,244评论 0 0
  • 学习德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感觉将所学的东西整理出来能够更深地巩固知识吧。 倘若文中有任何错误,都欢迎指正,共同学习...
    阿宅大人冬安阅读 21,324评论 5 22
  •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很丰满的理想,可总是会被现实所打败,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管理者更多的就是要面对业绩,...
    临淄茂业DDM黄红阅读 1,150评论 4 2
  • 亲爱的自己别带着情绪睡觉,好好善待自己,要不生病了,自己糟罪,还连累亲人,不要想不开心的事,多想想开心的事,人生苦...
    慧蘭阅读 1,28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