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友问我,读你的简书,有时谐有时庄有时谐庄并存,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个问题还真有点不好回答。首先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简书有这三种特点,我只是率性而写,真实记录;其次,真有所谓这三个特点,我也不知其如何产生。想来想去,大概与我从小接触的三类语文有关,即:大众语文(又称俗语文)、名家语文、领袖语文。这里我先谈谈俗语文对我的影响。
所谓大众语文(或俗语文),是指那种不登大雅之堂,未经报刊杂志宣传,通过民众口耳相传而形成的语文。例如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各处墙根寻找蚂蚁窝,然后放些肉骨头或者饭米粒,引诱大量蚂蚁出洞,看它们运用集体的力量将倍于它们身子成百上千倍的食物拖拉进洞。有时候,还恶作剧地制造各种障碍。在这过程中,我还在嘴里念念有词:
蚂蚁爬爬,爬到日下。
寻到骨头,找到肉扒。
背不动拖不走,想想办法。
回家找伙伴,
带上菜刀砧板。
你一半,我一半,
背到大天亮。
有钱有肉讨新娘,
兄弟姐妹高声唱。(重复吟唱)
这个是我奶奶教我的儿歌,当然,我已经有所改编。原来是用诸暨方言念的,如果转换成普通话就不押韵了。因此,我用文字表达的时候就保留大意,换用词语,并保留原儿歌的转韵的特点。缺点是也消解了不少原儿歌的俗味。奶奶的儿歌培养了我对语文的兴趣,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
当年,我家对面来了一位裁缝师傅,他带着两个儿子,不知为什么没见着他婆娘,但我对此从不好奇,大人们也从不提起。我对他的佩服,在于他在我家墙上一笔完成了一个空心繁体字“飛”;还有一个就是他特别地健谈,很会开玩笑,而且能讲很多的故事。他的一个玩笑式故事就是“曹操率大军过华容道”。那时候没有《三国演义》可看,也不知历史上曾经有三国故事。因此,他说曹操率十万大军的时候,我索然起敬,不管他是谁,我知道一定是最牛最大的将军。然而,他的这个故事,始终让我耿耿于怀。
开讲之前,他照例先拿起一个特大的杯子,大喝几口,然后清清嗓子,慢条斯理道:话说曹操的几百艘战舰被诸葛亮用计烧得一干而尽,这仗是没法打了,那就回老家吧。偏巧此时刮起狂风下着暴雨,道路特别的湿滑难行。的嗒的嗒,半天过去一马; 踢踏踢踏,半天过去一人……就这样“的嗒的嗒,半天过去一马; 踢踏踢踏,半天过去一人”重得了七八遍,我们都急了,都问:后面这么样了?他睥睨我们一下,微闭眼睛,赖洋洋地说:小子唉,十万大军啊,要走完华容道,早得很呢。你们给我数着于是继续他的“的嗒的嗒”“踢踏踢踏”,我们实在熬不住了,便笑着一哄而散。
回到东阳,接触的俗语文更多了。那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二十四笑”了,也不知道是谁整的,我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个手抄本,天天念着“二十四笑”:最高兴的笑是开怀大笑,最阴险的笑是皮笑肉不笑,最危险的笑是笑里藏刀,最贵的笑是千金一笑……我对于成语的兴趣,就是从这个“二十四笑”开始的。
东阳俗语文影响最大的应该算《马坦与牛坦的故事》了,这是一个带着地域歧视的地方系列故事,有点类似于《阿凡提的故事》。只不过阿凡提总是与贪婪愚蠢的巴依、国王斗智斗勇,比较符合主流社会的需要,而东阳机智人物马坦的对手是义乌的普通人牛坦,每个故事都是写马坦如何巧妙地捉弄牛坦。因为东阳的历史要比义乌长,当年的经济文化也要比义乌发达,义乌领导对东阳领导都是叫老大哥的。这种地域性的自我膨胀和歧视都是无师自通的,我们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很自豪。由此可见这种俗语文是有着一定的危害的。后来东阳有几位文人,对东阳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整理改编,语言上高雅多了,但地域的歧视是难以彻底消除的。
例如有一个牛坦输老婆的故事。说义乌牛坦经常听人夸东阳马坦,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有一天带着老婆孩子到东阳准备找马坦比试。在七里寺亭休息时,又听得人夸马坦,便很不服气,出言不逊,而此时马坦也在亭里坐着休息。见牛坦如此张狂,便计划教训他。此时,牛坦老婆在喂小孩吃奶,马坦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去东阳县衙击鼓鸣冤,说其妻给义乌牛坦做佣人,被牛坦勾引,强霸为妻。县令问两人妻子有何记号凭证,牛坦说女人都是一样的,哪有什么证据。 而马坦则说出了女人乳房下有颗黑痣的特征。于是,牛坦被县老爷打了板子,并把女人判给马坦。牛坦从县衙出来,垂头丧气,其妻则哭哭啼啼,此时马坦把女人还给牛坦,并告诫牛坦做人不能太狂,牛坦愧怍不已。
这个故事经文人修改后,将故事结局改为:两人负荆结义,互称兄弟。站立在一旁的牛大嫂见此情景不觉破涕为笑。自此以后,牛坦与马坦你来我往,感情弥深。牛坦与马坦的“负荆结义”也传为美谈。很显然这个结尾是生硬加上去的,因此倘如此,就不会再有后面马坦智斗牛坦的故事了。但即便如此,文中还难免留下地域歧视的味道。例如,在七里寺亭,牛坦听人夸马坦时的表现:“别吹牛了,马坦在你们东阳可能算得上一条好汉,但到了我们义乌,在我牛坦面前,说不定……”说完,他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托住下巴,“嘿嘿”干笑了几声……
正因为《马坦和牛坦的故事》存在着略为粗俗和地域歧视,所以一直没有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里得到认可。可能除了东阳、义乌,金华其他地区的人也未必知道。而且现在义乌经济与地理位置强于东阳,以讽刺义乌人为乐事的《马坦和牛坦的故事》就更难以流传了。 但我必须承认,在叙事方法、文章结构、想象力、语言表达等方法,我深受这个民间系列故事的影响。于是,我在成为省级重点高中教师的时候,我便将俗语文介入到我的教学中,不但经常会在课堂中引用一些俗语文的东西,而且指导学生抱团采风,整理编写了多则东阳民间传说,并成为我早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尝试。
在自媒体风行的今天,俗语文已势不可当。人人都是阅读者,人人都是写作者。谁都不必担心发表的问题。而且应了“高手在民间”的判断,俗语文的媚力有时远远超过了大作家们的创作。无数的桥断、金句、心灵鸡汤,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浸渍着我们的灵魂,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因此,我也加入俗语文的创作行列,乐此不疲地制作传播俗语文。但我希望经过我的手我的嘴出来的俗语文,应该是充满了正能量的,能够让每一位朋友在其影响下成为一个真正幸福而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