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溪
01.
晚上跟朋友走进影院看了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走出影院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街道上人影稀疏,只有观影者清脆的步伐声,大家都很沉默,我俩也一直缓缓地走着谁也没有说话。
走了一段路之后朋友突然对我说:“这是我近几年来看到中国最好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那一刻我被他的话震撼到了,要知道他可是资深影迷,对电影挑剔的很,看的电影也相当的多,至少在我认识的人里没有谁比他看的电影更多了。
发表感叹的同时他心里也憋了一肚子气,气愤的原因是电影中有个场景是一名在越战中被烧伤全身的16岁男孩面对死亡之际,问身边的护士:“我猜你长得一定很漂亮吧,有没有男朋友啊?“
看到这里的时候影院里有些人把它当作一个段子哈哈大笑,他就因为这个事很愤怒。
一个16岁男孩,正值人生中最美的年华,在面对死亡时怀着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是世间多么纯洁的事啊,竟然被那些观影者视作一个笑点,想想这些人的内心就觉得很可怕。
最后他对我说:“如果我有女朋友的话,当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也笑出声来我当场就会跟她分手。“
我知道他不是说笑,当两个人的三观如此迥异时,肯定也没有继续相处的必要了。
其实很多人的三观从平常小事中是看不出来多大差异的,只有当涉及到个人底线时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他愤怒的原因。
02.
我本人看电影不多,也不懂得如何揣摩电影,但当我看完《芳华》这部电影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意犹未尽,整场电影下来,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没有一刻走过神,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剧情当中。
直到电影结束时我还觉得没看够,觉得时间过得好快,或许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吧,给你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时的享受,而是观影之后的深思熟虑。
用朋友的话说:“我觉得冯小刚拍的已经很隐忍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只是匆匆带过。”
但用心的观众也分明能感受到冯小刚真的是掏心窝子的在拍摄这部电影,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里,人们遭受了太多的迫害,也有很多敏感的话题不让触碰,但冯小刚却敢于挑战这个规则。
例如,他让中国观众看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个中国电影的题材禁区,一场快被这个时代遗忘的历史。
例如,他在电影里暗喻一个“敏感”的话题,女主人公何小萍因为父亲是右派分子,处处被人欺负,他以为参军就好了,可是无论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摆脱右派分子女儿的身份。
所以他只能被迫改姓,甚至与亲生父亲十几年不能相见,最终她也没能再见父亲一眼。
例如,他通过讲述男主人公刘峰的遭遇向我们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为什么那个时代最善良的人,无法被善待?
为什么历史英雄在新的时代下却可以被享受着优越条件的普通民警欺凌。”
所以说芳华是一部最敏感、承受了最多风言风语的国产电影。
此前《芳华》的撤档令冯小刚在记者会上忍不住抹眼泪,有些人还在手机屏幕前讽刺地笑,如今当这部剧重回荧屏时却令更多观众哭成泪人。
03.
观影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芳华”这两个字的真正意思,直到电影最后萧穗子的那句旁白深深感动到了我。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芳华,只这二字就见惊艳。芳芳草地,青春年华,是朝气也是留不住的青春。
但说《芳华》只有青春是不对的,它不光包裹着青春,更诉说着青春以外的诗篇,让青春的烟花绽放得更持久,更璀璨。
一部好的作品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不去故意粉饰太多的情绪,而是徐徐道来,看完之后令人陷入沉思。
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影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正是我们父母那代人的缩影和宿命。
所以才有了海报上那句被人忽略的一行小字“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04.
当今时代,不乏有一些喷子说中国拍不出好的电影,实际上中国不缺好的电影,也不缺诚意满满的导演,只是中国缺乏用心思考的观众。
在这个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的年代,很少有人会去审视历史,也很少有人会去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历史。
而《芳华》这部电影光是时代背景就已经让很多人潸然泪下了,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用时刻把过去的历史挂在嘴边,但至少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忘记父母那一辈人的历史,因为它离我们真的并不远。
如果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像那些影院中大笑的观众一样看待这部电影,那么这个社会得多令人心寒啊。
牢记历史不是让我们始终把它挂在嘴边而是要懂得我们如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当珍惜。
我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其实主要是来自于我这位朋友,看完以后他给我讲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及推荐我读一读余华、莫言这些人的作品。
所以,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如果没有与他的一番谈话我可能也不会写出这篇影评。
最后还是那句话,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希望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用心思考。
-END-
365挑战训练营——033
ps:如果我的文字对你有用还请点❤️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