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上映以来,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豆瓣评分7.8分,票房突破11亿,作为一部文艺片,可以算得上成功。有太多的影评角度不一褒贬有加,看完电影,我也陷入反复的思考,思考之余我也特别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也算是蹭个热度吧!
【1】关于看见
用眼睛看还是用心看是一种态度。
只要是正常人,看见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怎样看见,就是一个问题。有时候不需眼睛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品行,这时候用的是心;而有时候人们只愿用眼睛看而不愿意用心看,因为这样才会合时宜大局,维持某种奇妙的平衡。于是人们甘愿用眼睛来蒙蔽自己的内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刘峰在文工团里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人称活雷锋一点都不过分。班长结婚主动给打沙发,不嫌麻烦给北京的战友捎带东西,主动与被排斥的何小萍一起排练,甚至于连猪跑了这样的小事落不下要去帮忙……所有的人都心安理得消费着刘峰好心善举,享受成果,所有人觉得理所应当,没有人会报以感激。
做一个被需要的人的确是令人开心的,但是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能否在自己被需要的同时而被重视起来?这里就有一个做事的原则问题,是否要事无巨细的帮助别人,不管合理与否?是否要有自己的底线?哪些该帮而哪些不该帮助?过分善良的背后就有被人利用的嫌疑,而且自己因为一个活雷锋的虚名架在那里,英雄主义情结爆棚,最后什么都去做。也许刘峰压根没想过回报,他的私心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林丁丁的关注。
武志红的书《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里,有一句话瞬间触动了我:被需要不被重视的人。用这句话描述香港艺人“肥姐”沈殿霞人生悲剧,肥姐被视为香港第一“开心果”,数十年通过荧屏给无数香港人带来快乐。但是,她自己却并不快乐,因为她是一个被需要却不被重视的人。
一个被需要却不被重视的人,这不也是《芳华》中刘峰的真实写照吗!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句话:“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2】关于阶层
阶层固化已成事实,向上的通道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打开。
电影中刘峰与何小萍、郝淑文与陈灿、肖穗子的发展几乎都是和原生家庭匹配的。也就是说他们各自的发展基本上都处于原有的阶层范围。
阶层是什么?阶层是指人们基于相近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通常指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
阶层向上流通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个问题是我很久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都什么样的人可以跳出自己的阶层?有多大的比例可以跳出自己的阶层呢?普遍观点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脱离不了自己所处的阶层,有极少数人能够打破阶层。
影响阶层上升的原因不外乎两个:
一是自身眼界。
这个受文化程度家庭熏陶影响比较大,眼界有了才有内动力。比如刘峰,为了一个林丁丁,不惜舍弃自己进修读大学的机会,这种选择对于一个木匠的儿子来说毫不意外,但是这种行为几乎是完全堵死了可能上升的通道,又陷入“触摸事件”当中,被下放到伐木连甚至于上前线,结果成了一个独臂的退伍兵,只能在社会最底层讨生活。假设当年他读了大学呢?必然是不一样的人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一定好过现状。
二是努力程度。
我的一个男同学应该算是一个典型。在小县城里上着班还做着医药生意,估计资产千万加不成问题。不知道还以为他是借力发展起来的,还真不是这样,他的生意和职业也没有任何关系。前几年聚会都会谈到他求学的经历,初中整整读了六年。他忆苦思甜般的回忆,每每都会动容。什么力量支撑他一年又一年的复读呢?他说家里三个哥兄弟,不好好读书回家种地都得挨饿,连媳妇都娶不上。所以告诉自己改变命运必须要考出去。讲真多年前他成绩实在是太一般了,所以考一次不行就再考一次,哪怕来回翻二十里山路,哪怕在校宿舍里睡着拔凉的大炕,哪怕带着咕咕直叫的肚子上课,他硬是在读第四个初三时考上了中专。这么多年他培养了许多好习惯,比如坚持、终身学习、吃苦耐劳,所以发展到如今也就不足为奇了。毫无疑问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跳出了自己所处的阶层,实现了阶层的上升。
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深以为然。向上突破阶层异常艰辛,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怎么可能实现呢?
【3】关于人性
自私与趋利避害都是人的天性,但是我们有时候可以选择说不。
教了多年的书,我发现了一个关于学生开窗有趣现象:每当天气炎热的时候,学生们必会把讲台对着的窗关死,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一侧有最大程度的通风;而到了数九隆冬需要通风换气之时,学生们都会自然而然的打开讲台对着的窗,关死另一侧,这样他们才不会冷。我打趣过学生们,为什么教过所有的学生都高度一致地认为老师们都是夏天冷而冬天热呢?学生们先是大笑继而沉默。结果是以后再开窗都会考虑一下老师们会不会冷或是热。
其实这说明大家都是正常的人,因为自私与趋利避害都是人的天性,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就会有所改变。
《芳华》中主人公们,虽然是在十几岁的年龄,但是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例如陈灿选择了郝淑文,林丁丁对刘峰的诬告,何小萍的偷军装事件,刘峰对林丁丁的真情告白……你很难说对与错,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所以当刘峰被所谓的“触摸事件”处理的时候,除了何小萍没有人去关心他,为他送别,人性的薄凉可见一斑。
但是每个人内心都清楚的知道,他们欠刘峰一个回应。这种缺失的回应在多年以后也有体现:
例如穗子以刘峰为主线的回忆,没有讲他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那么多浓墨重彩来一点一点透视他们那一群人亏欠的内心,多年来总以一种愧疚姿态来旁观刘峰的人生,看他们当年集体失声对刘峰造成了什么样影响。例如多年以后,郝淑文在街头看见被欺负的刘峰选择挺身而出,这是她内心当中多年前就应当完成的一个举动。
这就说明有些事情做与不做,是非曲直自己的心是有判断的,因为人心终是向善的,这是人性使然。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每一个人的青春,其实都是时光的只鳞片甲,如同人生飞鸿雪泥。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芳华》就是这样一种纪念!
看见里有态度,阶层里有事实,人性中有选择,我想这些也是《芳华》所带给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