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机上邂逅的一段情缘,作者德波顿从爱情的点滴小事入手,由此迸发出哲学思考。本书可以说是短小精悍,共275页,一天之内足以解决。
并非是纯粹叙述爱情,德波顿描写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相识、相知、相恋到分开。同时,也展开哲学层面和心理层面的思考,是一本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恋爱记录。
爱情中难免有一方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为了讨好另一半的欢心,换句话说,是为了和谐的生活,将“本我”隐藏,展现出“超我”的一面,个人的原则随着另一半而改变。彼此的动作、习惯、表情、思考方式等也会越来越趋于相似,这也是同化的作用吧。
又如“我爱她,因其美丽”,还是“因其美丽,我爱她”?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起初,情人眼里的双方都是自我脑中美化的对象,以至于对方做出庸俗之事,不符合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形象有了落差,又不免感到失望。
这样的规律也可以解释“明星人设崩塌事件”。我们习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看到一张张精致的脸庞,我们脑中的美化,更添一番迷恋。当不堪的事实公诸于众,美好的形象瞬间坍塌,也不乏一些无脑疯狂的粉丝,仍陷入自我美好幻想中,难以自拔。
但仅爱情层面看来,个人认为,不论是因其美丽而爱,还是因其内在灵魂而爱,美貌或内涵不都是属于这个人的局部特征么?而一个人的整体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部分组成,可能因其出彩的小小局部,更增爱意一分。
意外碰撞出一段爱情,这样的概率本不多,虽然最终结局或许是匆匆别离,但刻进了美好的回忆,彷佛冥冥之中的相识是早已注定,然而,这段缘分,或浅或深,无法道明。
那是一趟回西安的高铁上,我习惯靠窗而坐,欣赏沿途景色。邻座是一个男人,手机正在播放篮球比赛。
安静,整节车厢都很安静,只是偶尔稀稀疏疏的人声。
在乘务员核对了我的学生证之后,男人突然开口问:“你是学生?!”打破了沉默的空气。“嗯,是啊!”我看着他的脸,回答道。
精瘦的面庞,黝黑的肤色点缀一份成熟气息。浓密的眉毛有些杂乱,没有刻意打扮,配上高挺的鼻梁,衬得眉眼之间透出坚定十足的气概。
就这样,我们开启了话题。他是土木工程施工部的负责人,娓娓道来,他四处奔波的工作趣事儿。我被他口中所说的一个个城市,一个个国家所吸引,我细细聆听,时不时也提出我的疑惑,那些是我从未见过的世面。
即将到站之际,他拿出黑色皮夹,从中抽出一张蓝色纸币,向我介绍,“这是我们当时去马来西亚工作,兑换的当地的纸币。送给你,留作纪念吧!”他咧着嘴,露出一排整齐干净的白牙。
我意外又惊喜,但表面还是一副平静模样,婉拒一番后,盛情难却,我接过蓝色纸币,一再道谢。
(如图)
“后会有期!”彼此互道珍重。
终点站下了车,他拿出烟,点上。在来往的旅客中,我寻觅他的背影,他亦转过身,来不及迎上他的目光,烟圈模糊了他的侧脸,下一秒,各自淹没在熙熙攘攘,擦肩而过的茫茫人海中……
不知道姓名,没有联系方式,些许遗憾,想想这也是人生常态,你我只是彼此人生旅途上的过客,不必深究,旅途终要继续。有些人,只能活在回忆里。但正是这些有趣的“陌生人”,我们才会期待下一次旅行,一段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