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周期的实证理论”开篇

有效的周期理论需要建立在经济学基础(常识)之上!这是在第一章开篇中,罗斯巴德提出的核心观点。对此,我们不能再有更多赞同了!老罗的原话是这样的:

商业周期要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理论体系,必须与普遍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

这句话乍听起来有些费解,其中可能有翻译的表达问题。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商业周期是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的产生是有原因的。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不注重阐释这种结果,仅关注成堆的经济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二是这种原因必然是基于普通(或者说“一般”)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常识——之上的,即我们使用经济学常识是能够解释周期形成的原因的。

    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应该是60年代之前的近20年中(即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的20年中),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周期互不关联。作者眼中只有两人的理论将经济周期和经济常识相结合,他们是熊彼得和米塞斯。其实在当时,新凯恩斯主义也将周期与其凯派的观点相融合,但后者历来为奥派所排斥,未列其中也是应有之意。但奇怪的是,同归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却并未被提及,尽管前者系因其在周期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若想更深刻的理解经济周期,这些是我们要 涉猎的。

1939年的《经济周期》可说是熊彼得对其周期理论的最完整论述了。可惜的是39年的原版到现在,连Amazon上都找不到了,只能向出版商定制。倒是网路上有经他人之手的删节版(Abridged Version),而这样的经典国内至今无译本。

    概括的说:熊彼特认为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和“四阶段模式”两种,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撇开前一种纯理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完整的周期有4个阶段。分别是“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经济中的“创新”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也就同时引起了对生产资料需求、银行信贷的扩张。于是,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投机随即出现。此时,信用扩张被扩展到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其中就已包含了不当投资的行为。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被扭曲的投资——生产结构并没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情况进一步恶化。最后,到了萧条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但同时被扭曲的生产结构被逐渐扭转,经济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也就开始了。当新的创新来临时,经济也就从复苏进入了新一轮的繁荣。

哈耶克关于经济周期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货币理论与贸易周期》(原版1929年,英译版1933年)和《价格与生产》(1931年),前者集中考察“引起周期性波动的货币性因素”,后者则考察“构成波动的真实生产结构的变化”。很遗憾,这两本国内也没有中译本!这里要提一下对岸的“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它组织力量翻译了一批奥地利学派的著作,很是经典。

    相比于非奥派的奥地利人熊彼得,奥派“根正苗红”的哈耶克自然将目光聚集到货币在周期中的作用——典型的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无论是经济中的创新(非常耳熟,因为我们现在的克强哥就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的粉丝,因此它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也就不奇怪了!)在经济发展中所给予的根本助推力,还是货币对经济繁荣的推波助澜,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这些都是符合(经济)常识的观察!因此,简单的妄断孰是孰非都太过武断了!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对于诸多对周期成因的解释——各种经济学派的看法(只涉及周期成因,不谈其它):大致上每个学派的基本观点都收入在了哈伯勒的名著《繁荣与萧条》中了。(而老哈的其它对战后经济和凯恩斯学派的意见也值得一看:Gottfried_Haberler from Wiki )

"Gottfried Haberler has written in great detail not with a perspect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nd complete theory of the cycle, but with the aim of studying and investigating (if necessary, augmenting) the theories which already existed and subjecting those theories to the assessment of fact."——摘自Amazon书评

几乎每种解释都对周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论证,就常识来说,这帮家伙会错到哪里去呢?不见得!但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背景、所处的历史时期)出发,都会看到不一样的“周期”,得出不一样的“成因”。更有可能的是,他们都观察到了“真相”的一个方面,他们的错误可能只是在于“以偏概全”罢了。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片面,而去简单的否定他们的观察。那个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如哈耶克观察到的货币和熊彼得观察到的创新一样,这些被观察到的都是在周期的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的。它们及其它一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经济中周期的出现。因此,“采众家之长”并不是“和稀泥”!

    扯得远了,我们回到开篇中。作者认为,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解释是基于经济学常识的(即作者所说的“经济学体系中极具普遍性的结论”)。简单概括起来:

米塞斯的理论通过对银行信贷扩张的研究,对干预自由市场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由于其理论根源于普遍经济学,所以它是惟一能够正确解释周期现象的理论。——罗斯巴德

    补充一下,这里的“经济学体系中极具普遍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拗口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常识!如“物以稀为贵”这样的,无需被证明的常识。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常识之上,根据没有错误的逻辑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才是准确的!才是可以被用来预判将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的工具!

    由于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为了解释一些表面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已经炮制了一套又一套的“后天的”、“晦涩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和它们所依赖的基础,看上去都是那么的不现实。比如“有效市场”,比如“理性人假说”,比如“理性预期”,这些都TM不知是什么鬼!(反正我们从未在身边观察到现实的例子)基于这些“虚无缥缈”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我们又如何拿来使用呢?

    然而,不同于自然科学可以做实验,经济学这种社会科学(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它没有办法采用做实验的方式来证伪(也因此没有犯错误的机会,也因此丧失了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并得到正确结论的机会)。这就造成了今天的经济学派别林立的现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些我们所说的“后天”理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需要一些(要求非常严格的)假设作为前提,然后在这些假设上依据逻辑推导,逐步得到最后的结论。我们有种直觉,这些理论家的思维过程有些类似我们中、高考的出题老师,是先有答案,再根据答案来一步步反推论证过程。当这种反推过程推导到了尽头,无法继续时,便将该步骤上的情形作为理论假设来提出。不论真实情形是否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诸如上述的“有效”、“理性”等后天的假设,放在真实生活中都是无法观察到,且在逻辑上也不成立的,甚至是很荒谬的!

    因此,这些后天的、人造的假设使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要极力避免的。这一观点和Ray Dalio就比较接近了,即不依据现成的经济理论作为思考框架,而是从一些最简单 的经济事实之上开始推论。这样的推论虽然会将许多情况过于简单化,但是总会得到一些粗放的结论。这些结论虽然粗糙,但却有用,即可以被用于解释过去、预判未来,毕竟这才是我们的惟一目的!

    然而,定性分析毕竟是定性!定性能保证方向上不犯错,定量分析的工具才能派上实际用场!因此,这里还要讲一下对周期现象的研究方法。现代的周期研究方法我们没有涉猎,但可以想像类似于频谱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而较早期的定量研究方法则更原始一些,即假定经济活动中存在各个级别的周期(长度各不相同,但基本固定),再将其叠加。(近来声名大躁的康波理论即是一例,更详细的可以参考NBER Books in Studies in Business Cycles )

    经济周期中存在不同级别的波动,和金融市场一样,我们可以接受这一点。但是将每个级别的周期固定其频率则显得过于简化了。商业有周期,不意味着周期将恒定的遵从固定频率。所以类似的康波周期理论本质上仍是定性非定量研究。将其量化,一方面要借助现代的数字信号分析技术,另一方面要弄清楚产生各级别周期的原因(或者说驱动力)。当然,在辨别清楚周期背后的驱动因素后,我们也未必有能力提前预测这些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但是,我们觉得在宏观经济层面,人们的意识总是严重的滞后于当下的变化的。因此,即便是简单的跟踪那些有解释力的驱动因素,都可以提前预判之后的趋势变化。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