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里的“正”,是知乎礼。《老子》里的“正”,是不与民争利,为民众构建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其实在这章,两层意思都有。实际上,孔子的礼,和老子的道,在很多场合下是有共通之处的,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但是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其实很多厉害的人之间的想法都有共同之处,因为他们所实践的环境可以利用的资源有着其共通之处。

什么叫“其身正”?在孔子的眼里就是具有礼的美德,是致力于道的君子,动用民众的时候,十分的庄重,像进行祭祀活动一样,不与民争利,不算计民众。并且自己利用天时地利和人和,发展生产和建设,让民众得到更多的利益。

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民众会感同身受,听从调遣,在做出了一个决定之后,民众就自发地去进行效仿,去进行推广。根本不需要法令使民众再去被迫实施。

而那些算计民众,天天想着与民争利,勾心斗角,随意地动用民众浪费自己的信用,让民众觉得君主并不是一个有良好的礼仪和道德的人。

那么,民众将这些事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着一个自己内心的评判。有什么法令发布,民众偏偏不这样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政令不通。

这一章其实讲,虽然说有着巨大的权利,最高的地位,但是如果不断的透支信用的话,就做不到上行下效。即使用法令推进,也不足以服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