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临床医生写的文章,她是一名专攻妇科肿瘤的临床大夫,在一次无意的体检中发现自己患了胆囊癌,从那天开始,她从一名医生的角色完全转换成了患者的角色,亲身经历了一个癌症患者所经历的一切,术前完善检查的忐忑、术前谈话的纠结、术前备皮、置胃管的无奈、一丝不挂的被推到手术室时毫无尊严的尴尬,术后早期活动的痛苦、化疗中各种不适的体验。经历这些后,她对自己的生命和职业做了重新的思考。
在反思职业这方面,她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认真负责和善良的医生。她经常满足患者的加号要求,以至经常加班或中吃不到饭,出院病人的回访也是亲力亲为。但是以往只重视疾病的本身,关注手术范围大小,淋巴结清扫干净没有,有无并发症发生,而并没有关注患者的内心世界。当她以患者的角色经历看病治病的全过程后,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还可以做的更好,对好医生的标准有了新的评判。以前,当患者因疼痛不愿早期下床活动时,她只会告诉患者不早期锻炼会肠粘连、还可伤口感染、甚至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让患者咬咬牙锻炼。现在不同了,她会轻声地去问患者:“疼吗,现在感觉怎么样,需要用止痛药吗?”。遇到特别担心手术的患者,她也会告诉患者:“别怕,我也曾是一名癌症患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安慰和鼓励的作用比任何亲人、朋友、甚至心理医生都不能企及的,也许医生短短几句鼓励就能成为患者完成治疗的重要支撑。”这是这位患癌医生康复后的感悟,也是我在一线临床工作了20年的感受。昨天在门诊就碰到一名早孕患者,拿着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的单子给我看,我告诉她像她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现在马上吃药,应该问题不大,并嘱咐她不要太担心,我们可以加强监测,早一点儿把指标调整到正常。当时患者对我说:“这话听着很舒服,刚才那个医生说得我快要哭了。”其实当时我说这几句话并不是故意安慰她,但是听到她这么说出自己感受时,让我深深感受到医生的话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就医态度、配合诊疗有多么的重要。
昨天上午最后一名患者是一个患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中年妇女,经济条件不太好,因为患有多个疾病,吃的药很多,所以向我抱怨吃的药太多了。当时给她分析了化验结果和病情后,告诉她目前最重要的是对体重的管理,我说现在的降糖药中,有许多可以降低体重,但是价格相对较高,您现在已经吃了很多药,经济负担已经很重了,所以我建议您先从改变生活方式来减肥,体重降下来后,身体许多状况改善了,药物就可以减量,不但身体好了而且经济负担减轻了。患者表示愿意接受这个方案,随后我又详细做了饮食运动的宣教。听完后患者看着我说:“医生,你真好,为我们着想,还愿意和我们说这么多,有些医生问他都不说。”有些时候,我们换一个角度做事情,可能会把事情做的更好。
医生,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人,还有许多角色,也会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这时候可能才能真正体会到患者和家属的感受。这两年,父亲经常看病,我也成为了患者家属。有时候懂医的家属可能会成为医生讨厌的人。尽管我已经很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但是父亲病情有变化,医生处理不那么及时时,我心里也有不满意的情绪,如果不理性的话,很可能就会和医生沟通不畅,很可能就会成为医生认为“难说话”的家属。因此,当我回到医生的角色时,我开始逐渐以患者或家属的角度想他们现在最需要医生做什么。一周前收治了一名患者,因为肺部有占位病变,需要经皮肺穿刺活检。我想患者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尽早确诊和检查时的安全感。所以给予积极联系辅助科室安排检查,检查时安排床位医生陪同或亲自陪同,检查后除了嘱咐护士加强护理,一天多次到患者床边询问病情。虽然检查有些痛苦,但是患者因为感受到温暖疼痛也减轻很多。
在我们工作中,有时候经常吐槽某个患者或家属“奇葩”、“难说话”、“不讲道理”,也许有些人的确很自私、自我,但大多时候是沟通出了问题,医生可能因为繁忙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去倾听患者的倾诉,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患者有带着偏见,也没有对医生给予理解,在沟通中如果再没有良好的情绪,很容易出现矛盾。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占主导地位的,一句话可以让患者跌入冰冷的谷底,也可能会让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可能会让患者记住一辈子、感恩一辈子。所以,作为医生,不但要不断提高诊疗技术去治疗疾病,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一颗有温度的心,去治愈患者的“心病”,让良好的心态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