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RNA疗法还有多远?

RNA疗法代表了一类新兴的治疗方法,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学特性,彻底改变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方式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具体而言,RNA疗法能够通过靶向基因组、mRNA和蛋白质来精确调控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脱靶效应和不良反应。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RNA疗法具有显著优势,这源于其能够快速设计和生产,特别是针对新发现的靶点。此外,其给药剂量和频率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便利性。

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多种RNA疗法(图1)。例如,RNA适配体avacincaptad pegol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帕提西兰(patisiran,全球第一款RNAi药物,商品名onpattro)作为一款小干扰RNA产品,适用于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介导的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此外,两种信使RNA(mRNA)疫苗已被广泛用于预防SARS-CoV-2感染。


图1    RNA疗法的临床获批药物及其作用位点示意图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RNA疗法仍面临着与生产、有效递送和安全性相关的若干重大挑战。数十亿剂mRNA疫苗的成功生产证明了mRNA生产具有可扩展性,然而某些RNA疗法的生产工艺仍存在挑战。复杂的序列合成与纯化过程,以及对高精度的需求,使得难以维持RNA分子的质量和一致性。此外,RNA在体内有效递送至靶器官和靶细胞面临多重障碍,例如被内源性核酸酶降解和被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清除,阻碍了RNA在病灶部位的积累。同时,RNA分子的不稳定性及所带负电荷限制了其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进一步阻碍了其到达靶细胞。最后,安全性问题——包括脱靶效应以及通过激活先天性免疫反应产生的免疫原性——可能降低治疗效果并引起不良副作用迫切需要更深入地理解RNA分子并发展先进技术以克服这些挑战。

目前,对RNA的直接修饰和改进的递送系统代表了RNA疗法领域的主要研究焦点。在这里将重点讨论RNA的化学修饰,并聚焦于那些对未来RNA疗法的设计和开发最为相关的修饰。mRNA的化学修饰能显著减轻其炎症潜能或免疫原性,并增加蛋白质产量。这些发现为COVID-19大流行期间mRNA疫苗的加速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最新的HELIOS-B III期研究(NCT04153149)中,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偶联的siRNA药物Vutrisiran(武特利兰)在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最近,Vutrisiran已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ATTR-CM。2023年底,首个获批的基于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的疗法Exagamglogene Autotemcel(依加格洛根自体细胞疗法)获批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临床证据表明,对RNA进行化学修饰可通过提高稳定性、增加蛋白质产量、优化递送效率、增强靶标亲和力以及最小化脱靶效应来提升治疗效果。因此,整合化学修饰是推进和优化RNA疗法的关键

目前已发现或开发出多种类型的RNA这些RNA包括:

小干扰RNA(siRNA):通过RNA干扰(RNAi)通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

微小RNA(miRNA):与特定mRNA相互作用以调控基因表达;

适配体(aptamers):结合特定分子并调节其活性;

信使RNA(mRNA)、环状RNA(circRNA)和自我扩增RNA(saRNA):可被翻译成目标蛋白质;

CRISPR向导RNA(guide RNA)对于实现精确有效的基因编辑至关重要;

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在调控翻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Piwi相互作用RNA(piRNA)在保护生殖细胞基因组免受转座元件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里主要聚焦于目前正被广泛开发用于临床治疗应用的RNA:小RNA(Small RNA)、可翻译RNA(Translatable RNA)

小RNA


小RNA(small RNA)是一类天然存在或人工合成的短链寡核苷酸,在调控多种生物靶标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类分子主要通过靶向特定分子(如基因或蛋白质),并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其功能,包括:基因沉默(如RNA干扰介导的mRNA降解)、位阻效应(阻碍核糖体或转录因子结合)、剪接调控(促进外显子跳跃或保留)、翻译调节(抑制或增强蛋白质合成)、靶蛋白活性调控(直接或间接影响蛋白功能),核心优势在于对特定基因序列的精准靶向能力

主要小RNA类别及作用机制:

1. 反义寡核苷酸(ASOs)

结构:单链DNA/RNA短序列(通常15–25 nt)。

作用机制Gapmer型ASO——与靶mRNA结合后招募RNase H酶,直接降解mRNA;位阻型ASO——阻断核糖体结合或转录因子结合,抑制翻译;剪接调控型ASO——修饰pre-mRNA剪接位点,改变蛋白异构体表达(如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的Eteplirsen)。具有可调控剪接,适用于外显子跳跃疗法的临床优势。

2. 小干扰RNA(siRNA)

结构:双链RNA(21–23 bp,含引导链和过客链)。

作用机制:引导链整合至RISC复合体(含Ago2蛋白),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切割靶mRNA。具有高效持久沉默的临床优势。

治疗案例:Patisiran(首个获批siRNA药物,靶向转甲状腺素蛋白治疗淀粉样变性)

3. 微小RNA(miRNA)

结构:单链非编码RNA(~22 nt)。

作用机制:通过不完全互补结合靶mRNA 3'UTR,抑制翻译或促进降解(动物)。在植物中通常直接切割靶mRNA。多靶点调控特点,具有网络化作用,更适用于复杂疾病(如癌症、纤维化)。

4. 适配体(Aptamer)

结构:人工合成单链寡核苷酸,可折叠成特定三维结构。

作用机制:通过疏水力、氢键、碱基堆积等作用高亲和力结合靶蛋白(如抗VEGF适配体Pegaptanib治疗湿性黄斑变性)。类似抗体的功能能够直接结合蛋白,免疫原性弱。

小RNA的发展经历了ASO研究(1978年首次提出)→ siRNA发现(1998年Fire & Mello)→ miRNA调控网络(2000年后)→ 适配体筛选技术(SELEX)优化的路程。突破性进展在于化学修饰(如2'-氟代、硫代磷酸酯)解决稳定性问题,GalNAc偶联实现肝靶向递送。前沿挑战包括组织特异性递送(脑靶向siRNA,如靶向亨廷顿蛋白的RG6042)、动态调控系统(光控或生物标志物响应型RNA开关)、AI辅助设计(预测最优靶序列及修饰位点,如DeepMind开发RNA结构预测工具)。

小RNA的化学修饰通过提高安全性、稳定性、特异性及其他药理学特性,显著增强小RNA的治疗潜力。修饰可作用于小RNA的多个结构组分,包括:

1. 核糖(Ribose Sugar)修饰:增强稳定性、降低免疫原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特性、提高靶序列亲和力、减少脱靶效应。常见的有2′-O-甲基化(2′-O-Me)、2′-氟代(2′-F)、2′-甲氧乙基(2′-MOE)。如增强核酸酶抗性、延长体内半衰期的2′-MOE修饰的Nusinersen(Spinraza,治疗SMA)。

2. 磷酸骨架(Backbone)修饰:提升核酸酶抗性、延长半衰期、增强生物活性。典型修饰有硫代磷酸酯(Phosphorothioate, PS)键替换,可抵抗血清核酸酶降解。如改善组织分布、促进蛋白结合的硫代磷酸酯骨架修饰的Fomivirsen(首个ASO药物,抗CMV)。

3. 碱基(Nucleobase)修饰:降低免疫原性(如TLR7/8识别)、提高热稳定性。代表修饰有假尿苷(Ψ)、5-甲基胞苷(m5C)、N6-甲基腺苷(m6A)。如减少免疫原性、提高翻译效率的假尿苷修饰的COVID-19 mRNA疫苗(Moderna/Pfizer)

图2    临床获批ASO与siRNA的化学组成

可翻译RNA


可翻译RNA是指能够被核糖体翻译并表达功能性蛋白的一类RNA分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信使RNA(mRNA)

结构特征线性5'帽结构(Cap)—— 如m7GpppN,促进翻译起始和稳定性;非翻译区(UTRs):调控翻译效率(如Kozak序列优化);编码区(CDS):设计可优化密码子使用率(如人类偏好密码子);3' poly(A)尾:长度影响半衰期(通常100–150 nt)。

治疗应用疫苗开发(如COVID-19 mRNA疫苗)、蛋白替代疗法(如治疗甲基丙二酸血症的mRNA-3704)。翻译能够维持数天,应用时需要较高剂量(μg级),主要挑战在于控制免疫原性。

2. 环状RNA(circRNA)

生成机制:通过反向剪接(back-splicing)形成共价闭合环状结构。

稳定性优势闭合环状;无5'帽/3'尾,抵抗核酸外切酶降解(半衰期可达线性mRNA的10倍以上)。

翻译启动方式IRES元件(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驱动无帽翻译;m6A修饰(如UTR区m6A可招募翻译起始因子)。

潜在应用:长效蛋白表达(如凝血因子IX的circRNA疗法)、调控miRNA海绵作用(如肿瘤抑制性circRNA)。翻译能够维持数周,应用时需要中等剂量。主要挑战在于优化环化效率

3. 自扩增RNA(saRNA)

结构特征线性含病毒来源元件——RdRP复合物基因(源自α病毒如西门利克森林病毒)和亚基因组启动子——驱动目标蛋白的高效表达。

核心优势:细胞内自我复制,蛋白产量提升10–100倍。低剂量即可实现长效表达(单剂量持续数周)。翻译能够维持数周至数月,应用时只需低剂量(ng级)。主要挑战在于监测复制安全性

临床进展:传染病疫苗(如狂犬病saRNA疫苗)、癌症免疫治疗(如表达细胞因子的saRNA)。

图3     可翻译RNA的翻译机制示意图

在可翻译RNA中引入化学修饰显著降低免疫原性,同时提升稳定性和蛋白产量主要修饰类型及机制:

1. 尿苷(Uridine, U)修饰假尿苷(Ψ)—— 抑制TLR信号通路(如TLR7/8),减少先天免疫激活;阻断PKR和OAS/RNase L通路,避免翻译抑制;如COVID-19 mRNA疫苗(Moderna/Pfizer)的核心修饰。N1-甲基假尿苷(m1Ψ)—— 比Ψ进一步降低免疫原性,延长蛋白表达时间;但可能引起核糖体移码(+1 frameshift),导致非预期抗原产生。其他尿苷修饰 —— 2-硫代尿苷增强mRNA抗氧化能力,提升结构稳定性;5-甲氧基尿苷减少免疫识别,提高翻译效率。【免疫逃逸 + 翻译增强】

2. 腺苷(Adenosine, A)修饰:N6-甲基腺苷(m6A)—— 调控mRNA稳定性(如TLR4 mRNA的m6A修饰增强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驱动环状RNA翻译(依赖YTHDF3和eIF4G2)。N1-甲基腺苷(m1A)—— 例如通过ALKBH3去甲基化调控CSF-1 mRNA稳定性。【稳定性调控 + circRNA翻译启动】

3. 胞苷(Cytidine, C)修饰5-甲基胞苷(m5C)—— 依赖NSUN2甲基转移酶和ALYREF蛋白,促进mRNA核质转运;增强IL-17A mRNA翻译,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如在saRNA疫苗中降低IFN-I反应,延长Spike蛋白表达(SARS-CoV-2 saRNA疫苗)。【核质转运优化 + 低剂量长效表达】

优化可翻译RNA的序列和结构元件,包括非翻译区(UTRs)、5'帽结构和poly(A)尾,显著提升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及治疗效力。包括:

1. 非翻译区(UTRs)的工程化设计5' UTR —— 调控核糖体招募和翻译起始效率,如经典序列α/β-珠蛋白UTR(增强稳定性和翻译)和深度学习筛选出最高效5' UTR(如用于megaTAL基因编辑酶的mRNA);3' UTR —— 影响mRNA半衰期和蛋白产量,如高通量筛选 AES-mtRNR1 3' UTR可提升翻译效率并激活T细胞应答。强调人工智能辅助设计,如LinearDesign算法10分钟内优化mRNA序列、平衡密码子使用与二级结构稳定性(例如COVID-19疫苗序列设计)。

2. 5'帽结构的创新修饰新型帽类似物技术 —— CleanCap® (一步法合成,效率>95%,简化生产工艺);锁核酸(LNA)帽(翻译效率提升5倍,通过增强eIF4E结合);双帽结构(Dual-Capped mRNA)(m7G帽+LNA/+1位2'-OMe修饰,蛋白产量提升100倍(vs 标准帽+m1Ψ修饰),在SARS-CoV-2疫苗中验证);环状RNA帽化(m7G修饰通过分支结构激活circRNA内部翻译)。

3. Poly(A)尾的工程化突破化学修饰 —— 叠氮腺苷(Azido-Ado)(提升报告蛋白表达量)、硫代磷酸酯(PS)+2'-MOE修饰(增强核酸酶抗性);多尾mRNA(Multitail mRNA)(分支化poly(A)尾,形成多聚PABP结合位点,延长体内蛋白表达时间,低剂量实现多重基因编辑,但大规模合成需优化连接化学)。

但优化可翻译RNA的序列和结构元件依然存在瓶颈,比如双帽/多尾RNA需开发连续流生产工艺(如微流控技术)、LNA等修饰核苷酸的高成本限制临床转化。通过筛选TLR信号通路非依赖性帽类似物控制免疫原性、采用差异化poly(A)长度对肝靶向递送mRNA(如短尾减少肝外分布)是对安全性的优化。

挑战和局限性

1. 精准修饰的未解难题:RNA分子包含帽结构、UTR区域、编码序列等多元素,每个部位的化学修饰(如2′-O-甲基化、硫代磷酸酯键)对稳定性、翻译效率及免疫原性有差异化影响。例如,帽类似物(如CleanCap)可提升mRNA翻译效率,但UTR修饰对长期表达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CRISPR系统中,向导RNA(gRNA)的化学修饰(如2′-氟代、2′-O-甲基)虽可增强核酸酶抗性,但可能干扰Cas蛋白结合效率或靶向精度。

2. 脱靶效应与毒性控制:如GalNAc-siRNA偶联物虽实现肝靶向递送,但“种子区”(seed region)与非目标mRNA的部分互补仍可引发脱靶沉默;化学修饰(如假尿苷Ψ)虽可减少TLR7介导的免疫激活,但某些修饰(如N1-甲基假尿苷)可能干扰内源RNA加工通路,导致非预期免疫反应。

3. 合成工艺的复杂性:固相合成适用于短链RNA(如ASO),但长链mRNA依赖体外转录(IVT),需优化模板设计、帽类似物整合及纯化工艺。例如,IVT中双链RNA副产物可能激活先天免疫,需色谱技术去除。

4. 存储稳定性的挑战:LNP包封的mRNA在2–8°C下仅稳定数月,冻干技术可延长保质期但可能损伤RNA完整性。

5. 递送系统的免疫毒性:LNP组分(如可离子化脂质)可激活补体系统或诱导线粒体应激,导致肝损伤或细胞因子风暴。临床数据显示,肝靶向LNP的免疫毒性显著低于全身递送系统,但长期重复给药的安全性数据仍缺乏。仿生递送系统(如血小板膜包被纳米粒)通过伪装机制降低免疫识别,如在乳腺癌模型中将肝蓄积毒性降低40%。

6. 长期使用风险未知:遗传性疾病需终身用药,但修饰RNA的胞内长期滞留可能干扰内源RNA代谢通路,潜在致癌风险仍需长期毒理实验验证;ASO疗法中,RNase H依赖性机制可能导致非肝组织(如肾脏)的脱靶基因沉默,需通过组织分布谱优化递送策略。

7. 递送效率的核心挑战内体逃逸效率低(pH响应载体(如ZIF-8)在酸性内体中解体,释放率达90%,但载体生物降解速率难以精准调控)、组织靶向不足(GalNAc偶联靶向肝细胞、抗体片段修饰靶向肿瘤抗原,但非肝器官靶向配体筛选滞后)、免疫原性(类外泌体载体利用内源膜蛋白可逃避免疫清除,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困难)

RNA疗法的突破需多学科协同:化学修饰需兼顾功能与安全性、生产工艺需提升标准化与可及性、递送系统需攻克器官靶向与内体逃逸瓶颈、长期毒性需创新评估模型未来,智能化修饰设计(结合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如AlphaFold-RNA)优化修饰位点,平衡稳定性与功能干扰)、模块化生产平台(开发微流控连续流合成系统,整合修饰、纯化与载体包封步骤,提升批次一致性并降低成本)和长效安全性监测(建立类器官毒理模型模拟慢性暴露,结合单细胞测序追踪RNA代谢产物分布,预警潜在器官毒性)三个方向或有突破。




参考文献:Wang, S., Weissman, D. & Dong, Y. RNA chemistry and therapeutics. Nat Rev Drug Discov (2025).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