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我一起出差有个搭档,他是上海交大某工科博士,知识面涉猎范广泛。他有一习惯让我印象深刻,跟别人交流时,特别喜欢提问。上了出租车,就一路和出租车司机问各种跟当地有关的问题。因我之前从事房地产行业,也是各种问我对房价的看法。当时我心生纳闷,你知识面那么广,不会对房价没有自己看法的,为何还一个劲地向我提问?但因提问领域我还是熟悉的,有话可说,所以相互探讨地还挺愉快。
这几天才突然明白这是他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爱提问是他对外界事物保持好奇心的表现,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人知道但我们不知道的认知领域。如果用四个象限来划分自己的认知情况,1.知道自己知道什么,2.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3.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4.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我们一般都静态地处在第一象限上,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然后以自己知道的内容指导工作和生活。而这位博士他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他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于是他通过向不同人提问的方式主动获得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悟认知,不断地通过动态积累把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范围缩小,扩大知道自己知道的范围。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提问很有针对性,专门问他人的擅长领域,比如问司机当地情况,问我房地产领域。我理解如此提问有以下好处,1.可以快速判断他人对该领域是否真的精通,2.如果他人真的精通可以迅速变他人知识为自己知识,3.提问是一种不会把天聊死的好办法,至少对于他人熟悉范围总会有话题,4.带着问题去与他人交流会发现原来聊天也是挺有意思的,在跟他人聊天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跟自己原有思想聊天。
当然,提问还得有个前提,是在提问前得对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大致判断,最好不要带着空空的脑袋去提问,这样很容易就把他人的观点装进去,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带着自己的大致判断和观点去提问,可以在他人回答的过程中去与自己的观点进行碰撞,哪些是他人说的有道理的,哪些是自己有道理的,哪些是自己之前觉得没道理的听了他人分析后觉得又有道理了,仔细辨别清楚与他人观点碰撞后的每颗火星。就好比,带着过滤网去提问,学会辨别,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吸收。对于读书同样,得带上这个思考的过滤网,不能偷懒,别人的观点思考都一股脑的装进自己头脑里,得通过独立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量身定制的思想体系。
最后总结下,提问是一个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好办法,尤其是与不熟悉的人,通过提问打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的边界,变知道自己不知道为知道自己知道,同时还能通过提问探对方底,并且提问的方式还会让双方对这场聊天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