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气一元论的演变过程以及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气一元论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并用于阐释宇宙万物构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气的有关概念是古人通过对客观世界观察得出来的,如之前我们介绍过的水地说与云气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精学说和气学说的前体。
据现存资料记载,最早讨论气的是西周末年《国语·周语》中有个叫伯阳父的,他在讲地震原因的时候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这个时候人们以阳气阴气的变化来解释地震,可见最早关于气的见解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通过将气与精的概念统一起来,共同作为世间的本源物质。如《管子·内业》中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无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流行与天地之间的精华之气,是化生宇宙星辰、世间五谷等万事万物的基础。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用精来解释气,或者以气来释精,也就是精气互释、相互解释,说明精与气二者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这些统称为精气学说。
随后到了老庄时代,以老子为代表的哲学家将气上升到了世间万物本原的高度。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道德经》42章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气,气是化生万物的本原,而精是气中的精华部分。在《庄子》中,不但说气是形成世间万物的基础,而且还重点阐述了气与人与人体之形的关系。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先于形的,气是构成人体的材料,气的运动聚散是人生或死的基础。
到了西汉时期的思想家董仲舒,对于气的认识就更加形象和客观。他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篇中说“人生活在天地之气中,就跟鱼生活在水中的关系一样,与水不同之处就是水是可见的,而气只是比水更细微,人看不到而已。”自此以后,气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气一元论的雏形也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也就是两汉时期,元气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逐渐兴起。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元气。元字跟气字一样,也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元者,始也”,也就是表示开始的意思。由于元作为始的意义被人们同时使用,后来逐渐将元的意义加以引申,使其也成为描述宇宙本原的一个术语。这种倾向在《易传》中早有显露,《易传·象》篇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里的元是万物资生、资始的本原,所以元与气都有着本原的含义,因此古人很自然的将二者联系起来。据考证,元气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在先秦的一本著作《鹖冠子》中,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初始。两汉时期是元气学说流行起来的转折点,其中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重政》中说“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始终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明确提出元是万物之本。东汉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元气自然论的思想。王充提出了“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非常相似,其实就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诠释。这一时期的元气学说相当于同化了精气学说的概念,同时把元的思想内涵吸收进来,气一言论由此丰富发展起来。
到了北宋哲学家张载时期,他提出了“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之聚散于太虚,尤冰凝释与水”,太虚就是宇宙,宇宙的本体就是气,宇宙中的万物就是气之聚散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时他还用气之聚散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如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所以气既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又反映出物质的运动以及运动变化所表现出的外象。比如天气的变化我们称作气象,既有气又有象。
《黄帝内经》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篇章叫《四气调神大论》,这里面的四气指的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象。如春气,表示春天的各种特征与现象。春天阴气渐收,阳气渐长,植物开始生长生发,外界一派春意盎然之意,这叫做春气。冬气,表示冬天的各种特征与现象。如阳气减少阴气旺盛,植物枝枯叶落,种子果实收藏,外界一派收敛肃杀之象,这叫做冬气。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用气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的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及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这也是气一元论的一个基本内容,即气是万物的本原。到此为止,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已经发展成熟。
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和探索与中国哲学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是处于同步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也是理所当然的。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它的成书年代与气一元论的诞生背景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分汲取了气一元论的思想,把人的本质及其生命活动都以气来解释。如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由天地间的气依据四时法则而生成的,只不过就像《淮南子》中说的“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是由气中精粹的部分也就是精气化生。而《灵枢·决气》篇中则详细的把组成人体的各种成分都统一到气概念下,说“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为一气耳”。
除此之外,人与自然界其它事物又不完全相同。人不仅有躯体组织,还有精神活动,有思维,有神等功能的表现。人的生命活动、机体功能也是由气化生维持的,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李宗元的《脾胃论》中有云“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总而言之,气与世间万物包括人体是统一的,就是认同了气的物质性,这也是气一元论的一个基本内容。所以从气一元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气一元论反映的是古代先哲对宇宙本原探索的一个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宇宙万物的本原分别以精、气、元气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内容相互包含、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并最终共同演化成为气一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