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实践复盘

上周对团队的进行了OKR复盘,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要及时对OKR内容进行跟踪及修订

本季的OKR只在最初设定的时候沟通过一次,然后整个Q都没有再跟进修订过,导致有一部分KR在季末复盘时都失效了,有的是因为还未建立起度量体系,比如【接口测试制品故障率<=10%】,【线上缺陷免疫率>=90%】,在复盘时,发现这些指标完全无从下手去度量,所以没有办法确认这个OKR完成度。如果能以周或者月为维度去定期对OKR进行跟踪和检视,及时对无效的KR进行删减,在季度结束复盘时应该会好很多。

二、要描述”影响”而不是”动作"

比如有一个定的不太好的KR【发布鹦鹉螺2.0版本】,因为真正重要的不是发布这个动作,而是这个动作所带来的影响。为什么说发布鹦鹉螺2.0版本很重要呢?更好的说法应当是“通过发布鹦鹉螺2.0版本,提升20%的产研交付效率”或者干脆简单地说“提高20%的交付效率”。

三、要考虑OKR的类型

复盘OKR的时候,发现在完成度上,业务测试组的OKR基本上全绿,工程效率组的OKR是基本是黄色和红色。

一开始并不明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后来在看OKR相关的书当中讲到,OKR其实有两类:承诺型OKR和愿景型OKR。

承诺型OKR 是指我们必须实现的OKR,是我们甘愿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和资源配置确保优先实现的目标,承诺型OKR指标预期得分应该是100%。

愿景型OKR 则表现了我们对未来变化的一种预期。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如何到达那里,以及实现这一OKR所必须的资源,愿景型OKR指标的预期得分通常是70%。

那么对于业务测试组来说,以O【全面保障测试质量】其中的KR【缺陷探测率>=97%】来举例,就是一条承诺型OKR,因为线上服务质量是质量团队最核心的事情,而且我们有明确的实现手段和路径去保障,所以预期得分就应当是100%。而对于工程效率组来说,O【进一步提升环境可用性】KR【环境资源使用效能提升50%】,就是一条愿景型OKR,因为实现路径和所需资源需要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同时不能为了一味的缩减环境资源使用而影响了业务测试进度。

四、要明确意义,达成共识,并全力以赴

我们业务测试线其中有一个KR是【团队每人都要输出所辖业务分享或文档】,这条KR定的不太好,导致我们有leader为了KR达成,赶在最后一刻,“每个人”草草的补上“一篇分享”来应付交差。这件事情我负主要责任,因为在一开始定KR的时候,就没能和大家在对KR的认识上达成一致。

也希望各位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在做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的事情?我们是否发自内心地认为我们做的工作是真正有意义的?做这件事情背后到底为我们个人、为团队带来什么?这些如果想不明白,大家去做这些事情永远是为了“数量上的达成”而已。输出可读性差、毫无价值的文档,还不如不写,这种豆腐渣工程,是对团队不负责,更是对自己不负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