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这本书。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的研究成果。她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新思路。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感受到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从中我感受到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感受到研究的快慰与欣喜。“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与阅读材料有密切关系的自然场景或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实物为中心,加上简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演某一种特定情境。
第三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童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这里有审美的、道德的、艺术的活动,也有理智的、科学的活动。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使儿童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儿童的主体意识经过这样的培养,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便由"学生"的本角色,逐渐变成学习主体角色,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像、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儿童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在智慧,包括知觉的智慧、想像的智慧、创造的智慧以及逻辑的智慧等等。情境课程之情境所蕴涵“真”“美”“情”“思”构建了一个广远的意境,为儿童提供了宽阔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