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
再次意识到时光流逝的原因是
当时问叶子的一句:
什么?龙应台都60岁了?
想来,
倒都是自己太不敏感,
诸多年月在我这,
都简化成一个数字。
以至于每年年初,
我都会写错到底是20xx年。
我便嘲弄的对自己说,
还在犯什么浑?
那个本该一直18岁的安德烈都要40岁了。
自我南下读书,
便很少与旧时S城的老友相聚
假期回去
一个在闭关学习考试
一个披着白大褂在实习
几日前
想到自己无论国庆假期
还是之后跟着港人一起放的圣诞假期
都诸事缠身无法回去S城
和母亲,外婆传视讯电话
两人总说想我回去
于是便选了期中考试后的四天
偷闲回家吃螃蟹
本想敲定时间与叶子见一面
两人一看满满的时间表
互传了一句:“来年再约吧”
我们好像都习惯了
彼此在各自世界里拼命努力着
然后不时发些自嘲语给彼此打气
因为我们都知道
彼此都走在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
而 这条路只有你一个人走
我和叶子说:
说来奇怪,
我的生日自从18岁那一年起
总是一个人过的
不是不可以找朋友过
而是那一天
我常常就不自觉的自己一个人了
于是,当我发现生日不再比
我努力生活的每一天特别后
就好像没有小时候的那种期待和重视了
当然 母难日这个概念除外
再说说么?
那天在公众号发了一句
“人生可以过的冷漠点。”
叶子便发来讯息问我又在说什么胡话。
我说
一
是对于有些所谓的社交和友情
当有些友情到达你的心理界限时
是可以冷漠对待的
是可以选择路过抛弃的
也许就是让她慢慢走出你的生活
你便会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你应该有这样的断舍离
二
是对于那些过剩的信息和情绪
母亲一直说我活的像个老年人
我有点反电子产品的心理倾向
对于手机和社交网络甚至到达了厌弃的程度
其实 错误从来不出在这些产品
而是 厌弃沉迷其中的自我罢了
我们的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圈”
我们把/被相似的人圈在一起
在朋友圈里 我们分享着相似的观点和情绪
更多的会产生一种回声效应
无论发出的或是接受的信息都是相似的
于是我们主观以为
整个世界对这些事都是一个观点一个态度
这样的同质化信息交换
更多的只是一种情绪的传递
因为情绪是不需要分析,思考的
它是最容易让个人化作集体的
情绪容易满足人们想要与群体时刻有所连结的心理
(这里其实是我自己的英文翻译
但原谅我,我觉得怎么翻都不对 Fear Of Missing Out)
现如今 人们习惯于接受处理过的信息
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知道大众的观点
既然知道了大众的观点
又有什么必要自己思考呢
大脑逐渐变得像实验中不断受到电击的小白鼠
我们只能接受简单易懂的信息
我们失去读一本书的能力
我们失去思考复杂逻辑的能力
于是 面对这样无奈局面的我的选择
便是对于那些不值得关注的事保持冷淡,漠然
欢迎关注同作者公众号:黑胶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