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脑子里在想啥?

1. 渴望独立

青春期的孩子处在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内心同时住着一个小孩和一个大人。在生长激素的影响下,青春期的孩子个头蹭蹭的窜,他们和父母的身高差越来越小,有的孩子甚至都比父母长得高了。

随着身高差的消失,孩子再也不用再“仰视”大人了,这样的变化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他们希望自己被当做大人来对待,对于自主的愿望也扩大到了更多的领域。为了表明自己长大了,不再那么需要父母了,他们会刻意和父母保持距离,而且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他们会通过反抗父母来表明自己说了算,自己可以掌控生活,完成和父母“心理”上的分离。案例中静静经常和妈妈顶嘴,总是嫌妈妈烦就是这个原因。

其实孩子可能并不是对妈妈不满,也不一定是妈妈做错了什么,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她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体验一把做大人的感觉,通过这种寻找自我,在叛逆中寻找“我是谁”。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尽可能做主的机会,允许孩子表达和我们不同的观点,以此满足他们“独立”的心理需求。

但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是发自内心地不需要大人了吗?真的希望大人不管他们吗?并不是,他们一方面想让自己保持独立,和我们保持距离,希望我们像大人一样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像两岁的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关注和支持,继续享受做孩子的特权,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渴望父母像大山一样,让他们感到安全与依靠。那这个度怎么把握呢?

✊简单说来就是:让孩子把控节奏。孩子需要我们时,我们挺身而出;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时,我们就保持安全距离,但让孩子知道,我们一直都在。

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极大的安全感,让他们知道,我们很稳固,很安全,即便所有的因素都不确定时,父母永远是最可靠的。

2. 自我为中心

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得非常以“自我为中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戴维·艾尔金德提出,人在青少年阶段可能会发展出“假想观众”。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就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会觉得自己处于舞台的中央,有一群“观众”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他们的一切,就像他们自己那么在意。

他们感觉所有的人都盯着自己,时刻准备评价自己。案例中静静开始对自己的外貌非常的关注,花比以前更多的时间用于“形象管理”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很多孩子为了表明自己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和别人看起来不一样。这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尝试各种“奇装异服”,“打耳洞”或者做一些其他“标新立异”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众不同。

只要孩子的穿着符合社会伦理道德,那么孩子穿什么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就好了,因为这是孩子能想到的最温和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了。

3. 朋友愈发重要

朋友对孩子一直很重要,但到了青春期阶段,朋友的角色愈发重要了。孩童时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了同辈,他们渐渐从家庭中游离,更喜欢和同伴呆在一起。

由此孩子的自我价值认同来源,也慢慢从父母,转向了同龄人。

对于他们来说,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更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上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收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