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跟你们讲,养鱼真的特别简单。别被那些看上去复杂又昂贵的器材吓到,也别让小时候养鱼暴毙的各种痛苦回忆扼杀了你再作尝试的念头。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养不活。
这些误区我都有过,直到几件小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次是大约8、9年前,我在打扫某个许久无人居住的乡间小屋,准备作为逃离喧嚣的住所时,发现浴缸里居然有条一指长的小鲫鱼。当时的一幕把我震到了:浴缸里的水只能没过鱼的背鳍,缸底落满了絮状的灰尘,足有1厘米厚。水非常清,鱼儿一动不动。
天晓得它怎么活下来、活了多久。那个卫生间很小,有扇朝东的破掉的小窗,半开着,外面是竹林。我的到来惊动了鱼儿,它快速游起,一下就把水搅浑了。我当时没在意,想它既然活了这么久,那就让它继续在里面过吧,还给加了些水。次日突然起意要到一个地方去看银杏,骑车出去了两天。回来时,它已经死了。
还有一次,跟朋友聚会,席间聊起他家里有个插着万年青的水瓶,里面养了几只虾,平时都不管的,有天居然冒出来一堆小虾。这一幕真是让我极为向往,太神奇了!想想,一堆密密麻麻的小虾在布满根系的玻璃瓶子里飞来飞去。这样一个瓶子,在不喂食的情况下,居然能够让小虾活下去并且繁殖!三观尽毁啊。
现在养过好几缸鱼后,逐渐明白了些原因,或者说道理,也就不觉奇怪了。其实,很多生物都是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活着。既然大自然的偶然构造了无数奇怪的环境,也就有各种奇怪的生物以奇怪的方式生存着。只要明白了其中原理,把这个环境系统中最关键的几个物质因素复制好、维护好,那么就可以置入生物让它成为其中一环,它们就能提供其他物质无法提供给我们的乐趣。这种美妙的平衡之所以得以维系,最终的原因就是能量的稳定输入。
这一切不由得让人想起“熵”的概念。
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听任它自然发展,那么,能量差总是倾向于消除的。就是说,这个系统的平衡需要消耗能量。只要有稳定的能量输入,这个系统就能持久平衡,生物就可以繁衍,甚至进化,直到它们自己的过分行为或者外来因素打破这个平衡。
在那个乡间小屋浴缸所构成的系统里,这个“稳定的能量”就是自然光。那扇半开的朝东的破窗,让早上的阳光得以照射进来,一天的其他时间也有合适的光照,不特别热,也不特别冷。只要有水,这样的环境下必然滋生藻类和微生物,足够那条鲫鱼生活,更不用说亲水的蚊子和小飞虫。破损的窗户在雨天漏进来水,补充了蒸发的水分。
但是,这个系统是非常脆弱的。鱼也不会太健康。就像晚年的老人,如果他们一直有个很规律的习惯,平静地消耗“稳定的能量”,就还可以活很久。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波动,就很快仙去了。不明生物(我)的出现,使鱼受到惊吓,搅混了水,各种沉在底下的大小便全翻出来了,而我又自作聪明加入了不少未经熟化的新水,水质急剧恶化,鱼就完了。
相比这个,我朋友那个水培植物的虾缸所构成的系统要强大多了:因为有了植物。植物的介入令这个小生态系统复杂了很多,也有了更大的生存容度。在这个系统里,藻类、微生物、植物根叶的老化、腐烂给虾们提供了食物,而植物水下叶的光合作用会吸收虾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而排放出供虾米活命的氧气。植物还能够吸收虾米的便便,而此举简直是救了虾们的小命:粪便里包括亚硝酸盐在内的各种致命毒物,却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有机养料。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所以,在这个系统里,植物就是过滤器和增氧机。只要有光,植物就可以生长,维持这个日益膨胀的系统,直到生物的生长超过系统负荷——半年后,我跟朋友再问起这个任其自然的神奇虾缸时,他说虾们已全部阵亡了。
所以,要养鱼养虾,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就是:1. 要有植物;2.要有光!
其他的一切水族用具的林林总总,只不过是用人为手段来代替、或者增强植物和自然光的功能,让单位空间容纳更多的生物,或者更娇贵的生物。只要你明白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把鱼养活就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了。
关于这些,当然不是我这样的笨人想出来的。Diana Walstad 研究并推广了生态缸的养法,让我这样的懒人和穷人也可以欣赏到水族的乐趣。向她致敬。
在这个基础上,爱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加底泥底砂,可以让植物更好生长,也为能够分解便便的硝化菌群提供栖身之所,或者也可以是纯装饰作用的沙子;加过滤器,直接提供物理过滤或者生物过滤(其实也就是多孔表面容易吸附杂质、培养更多硝化细菌罢了),过滤器五花八门,上滤滴滤,底滤,侧滤,气举,反气举,溢流,都是各种根据美观实用做出的定制或者优化;加增氧器,提高氧溶量,不少过滤器抬高出水口打水也有这个功能;加二氧化碳让水草更好生长。然后就是看鱼的种类,不同的鱼对环境喜好不一样。有些喜欢酸性水质,有些喜欢碱性水质,有些喜欢高温比如热带鱼,有些喜欢低温比如冷水鱼。汽水鱼海水鱼我就不说了,没玩过,也不打算玩。
前面文字太多,下面开始爆图了。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鱼缸——一个购于商场多肉绿植店的迷你缸。它很简单,底砂,几株蜈蚣草。2只苹果螺,2条金丝白云,2只黑壳虾。这个系统良好运作了半年之久,直到我做了更大的一个缸(玻璃瓶)把它们放进去。在这期间,并没有换水或者喂食,只是加水。
后来换了个大点的瓶子,放了更多的虾进去。放了水榕,蜈蚣草,底砂就一些陶粒。因为放在书房,加了个小LED灯。维护依然只加水。
然后几个月后,又把它们都放到新建的一个水陆缸里。这正儿八经的一缸很是重视、小心,用SketchUP设计好了,再一步步实现。水下植物多了丛迷你皇冠,丢了几根杜鹃根,加了几块青龙石,水上植物有红豆杉,迷你椰子,狼尾蕨。最重要的是加了潜水泵,提高了过滤和增氧能力。多放了几条红斑马。开始喂些米粒面条之类的食物了。
再过了几个月,把它们又移到一个更大的缸里。缸和灯、外置滤桶都是现成购买的。50公分长,比较“大”的一个缸了。植物增加了牛毛、对叶。底砂就是一般的陶粒,上面再铺小石子。有加热棒,开始引入些热带鱼了。红绿灯5条,银屏1条,神仙2条,小猴飞狐2条,扯旗2条。后来陆陆续续丢进来些白云金丝、鳑鲏、青鳉等原生鱼。期间也有阵亡的,正常损耗。喂比较高级的薄片鱼食。
后来帮老丈人家做的90公分缸。石头海边捡的,其他网购或花鸟市场购入。这缸由于靠近阳台,光照太好,后来爆了好多草和藻,总体运行还好。
现在最喜欢的一缸是放在阳台的原生缸。双过滤,平时一个1.5的小过滤,太阳出来的时候多晶光伏板带动一个3W的过滤。4条虾虎,1条食蚊鱼,不断补充的黑壳。其中2条虾虎和食蚊鱼、黑壳,都是我在小区附近的河浜里捞的。虾虎自己会抓黑壳吃,吃完了就喂些生虾仁,用镊子撕一小片下来,它们会跳起来吃,一点也不怕人。它们吃得这样快,以至于我不得不专门开了个小虾缸,繁殖些黑壳虾给它们吃,也就是前几天晒的那个窗台小缸。。
大大小小几个缸折腾下来,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轻量级、无需过多精力维护的原生缸。不用消耗过多的能量,而且都是本地鱼种,很好活,取材也是现成。就相当于把附近河里的景观挖一个角落回来,连底连水连植物连鱼虾螺,一起请回来。就像请它们到家里做客一样,给它们好吃的,好住的,逗它们玩儿。需要请其他鱼儿来做客了,或者繁殖了,就放它们回去。
就这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