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从小学升旗台开始的,每周一当五星红旗准时从面前升起的时,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行注目礼时对那一抹红色充满了真挚的崇拜。那个时候的祖国,是我们最初纯洁的偏爱,因为“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戴上红领巾,成为少先队员,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骄傲。
初中阶段,因为学业的繁忙和青春期的叛逆,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心情去思考我和我的祖国的种种。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如期的加入了共青团,学习了政治和历史,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去考试并拿到了相应的分数。那个时候的祖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通识,而对于这知识背后的联系,我们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进入高中,互联网已经发展的有模有样,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接触了更多的媒体和平台,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人,在文明礼貌上有时我们更加逊色;我们发现不是所有官员都是焦裕禄,贪污腐败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发现网上的外国风景总是碧水蓝天,而我们经历着雾霾和污染。。。。。。渐渐地,我们发现祖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美好。那个时候的祖国,是我们心中的困惑和羞愤,这种突然的转变让我们不知所措,直至被迫接受这种真实。
步入大学,我们购买着各种国外的潮牌,追逐着国外的明星,关注着国外的热点。仿佛买外国的产品会让我们更有品味,去国外旅游会让我们更有见识,谈论国外的内容会让我们更显博学,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默认了国外的优越,也否定了自我。当我们把最大的宽容给了他人时,也把最大的苛刻给了祖国,我们习惯了对政府口诛笔伐,对社会现状的抱怨指责,擅长用别国的石击中国的卵。那个时候的祖国,是我们心中的失望和不满,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完美,虽然我们爱祖国,但却没有了当初那十足的底气。
直到真正进入社会实习,体会到民生多艰,生活不易,才发现象牙塔里的我们理想化了太多东西,从来就没有完美主义的标体,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环境都是如此。当我们学会了接受不完美,也开始正视自己的祖国,对它的斑斑点点有了耐心的等待。这个时候的祖国,是我们肩头的责任与未来,在成就自我中成就祖国,为祖国的崛起而奉献青春。
如今,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之下,我也觉得有一丝庆幸,因为中西方国家的行动对比仿佛就是一节全民思政课。到底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直观的区别,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都有了新的理解。我想,这也是我们最近一次的民族自豪,中国骄傲。
——软骨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