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唐朝人心目中最开挂的人生梦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全唐诗》中与扬州有关的多达500多首,其中不少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个大家自我调侃说“不求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求烟花三月能下楼”的特殊时期,本期跟大家分享扬州的代言诗人杜牧的名作《寄扬州韩绰判官》。
朗诵和吟诵的音频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上一期我的特别分享是个“插曲”,分享了一些我有关疫情的感受。在本期分享中我将继续回到我地理主题的脉络中,继续我关于江苏的分享。不管是充满历史沧桑的乌衣巷、“六朝金粉”的南京城,还是令诗人沉醉吴宫吴酒吴娃、雅致秀美的苏州园林,都让我对这两个江南城市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自宋朝以来人们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在唐朝人心目中最开挂的人生梦想却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南朝宋人殷芸的《殷芸小说·吴蜀人》中有一段记载:“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那之后人们便用“扬州鹤”来指代理想中的十全十美的事物,也用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的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如果说这个典故虽然能让我们尽情想象扬州曾经的无边繁华,但也显得有些功利的话,那诗人们的各种花样表白可是给扬州蒙上了无尽的诗意和风雅。有学者统计,在《全唐诗》中与扬州有关的多达500多首,一百六十多位唐代诗人留下了诗篇。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有关于扬州的家喻户晓诗句。比如在现在这个疫情凶猛的非常时期,被迫宅在家里太久的网友们不约而同他想起来的就是我给大家分享过的李白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我们现在只能自我调侃地说“不求烟花三月下扬州,只求烟花三月能下楼”。风流俊赏的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无奈的自我解嘲中也禁不住流露出几分得意,而且满怀深情地怀念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扬州美女,并毫不吝惜地送上自己的赞叹“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徐凝则更是自作主张地把天下的明月分作三分,把两分最美的给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使得最美的明月成了扬州的名片,得了个“明月城”的美称。张祜更是夸张,“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简直是“生不是扬州人,死也要做扬州鬼”的节奏。这么多文人墨客都深深地向往和留恋这片繁华的土地,扬州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扬州现在是江苏的一个地级市,不过最早它却是《尚书·禹贡》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周礼》也称东南曰扬州。现在的扬州城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和我之前分享过的开封类似,扬州也是因为大运河而兴盛起来的城市,它们的兴衰命运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扬州不但是因运河而兴,而且是因运河而生。
吴王夫差是第一个看上扬州这片背靠长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土地的人。为了北上中原争霸,公元前486年他下令开凿邗沟,并在河口筑邗城,这便是襁褓中的扬州。汉朝时扬州叫广陵,吴王刘濞定都于这片“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土地,并向东继续开凿邗沟通向今江苏南通一带,以运输当地的盐和铜作为实现自己野心的资本。这是扬州第一次作为诸侯国的国都。刘濞后来失败了,但扬州的运河则向连通南北中国又近了一步。
晋朝的永嘉之乱爆发,战争席卷了整个北方,衣冠南渡,大批中原士庶来到南方,为后来扬州的崛起埋下了伏笔。经历近四百余年的动荡不安后,隋文帝急切想要统一中国。为了平定南方,他下令从山阳开始重修邗沟,于扬州汇入长江,并重新命名为山阳渎。
文帝死后,扬州迎来了它真正的伯乐——隋炀帝杨广。隋炀帝特别喜欢扬州,在未登基前他就在扬州驻守,夺位登基之后他就下令修运河、造龙舟,数次幸扬州(当时叫江都)。有人说他去扬州赏琼花,有人说他去扬州寻美色,有人说他只是贪恋扬州的秀丽风景。作为实际上颇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固然是为了个人的享乐,但也有它背后更根本性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不过选择扬州作为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城市自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扬州的情有独钟。在隋炀帝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扬州溢于言表的深深喜爱,比如《泛龙舟》中:“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江都宫乐歌》中:“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还有他的《春江花月夜》中:“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作为邗沟与江南运河衔接之地的扬州因大运河的建成而迎来了属于它的荣光,不过“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对人民极暴虐的隋炀帝虽然修通了运河,却把江山输给了李唐。
有唐一代,大运河远离了它本来的军事使命,变成了商业和漕运的要道,只需疏浚、维护运河,便可将富庶南方的粮食、食盐、茶叶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输送到以关中为主的北方。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扬州总管府移驻广陵,完成了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在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诗人笔下那个烟花一片、春风十里的扬州的繁华隆重登场。
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船队给扬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望。唐朝权德舆的《广陵诗》“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的诗句让我想起了北宋时开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胜景。之前在分享王瀚《凉州词》的时候说到过,唐前期扬州就已经与凉州和洛阳同为三大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扬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因此“百货所积”、“商贾如织”、“雄富冠天下”。安史之乱后北方乱成一团,扬州更是成了全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一度超越首都长安,为天下之冠。“天下之盛,扬为首”,时人赞曰“扬一益二”。大家记得吧,再分享西安、北京和洛阳时我都提到了宵禁,但当时的扬州是不实行宵禁的,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扬州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是一座夜生活格外丰富不夜城了。
被扬州吸引的还有仰慕盛唐繁荣的外国人。阿拉伯人、日本人、粟特人的足迹遍布扬州,他们兜售本国特产,收购各类手工艺品,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赚钱,他们和诗人们一样醉心于扬州的灯红酒绿。
北宋时期,扬州又一次迎来熙熙攘攘的船队,也又一次得到文人瞩目。仅任扬州知府一年的欧阳修用他的独具慧眼和锦绣文章给扬州留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历史遗迹——平山堂,并在《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写道:“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后来他的学生苏轼追随他的脚步来到扬州任太守,并用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让平山堂为更多人所知:“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苏轼还有一首《赵昌四季芍药》“扬州近日红千叶,自是风流时世妆”,告诉我们这里的红芍药最是风流妩媚。同样能消苏轼愁绪的还有扬州的美人和美酒,他的《江城子》曰:“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南宋偏安一隅,领土基本全在长江以南,而地理位置上实际在长江以北的扬州就被顶在了宋金冲突的第一线。爱国词人朱敦儒就在《相见欢》中写道:“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战争的乌云时刻悬在扬州上空,盘踞中原的金国也让运河漕运的功能基本丧失。姜夔目睹此景也只能空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富庶之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蒙古铁骑南下,扬州城也跟着易主。元朝让扬州遇到了这座城历史上最有名的外国人——马可·波罗。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扬州“广大富庶,商业兴盛”。
明清两朝,是帝制中国的最后一个兴盛期。但扬州却在改朝换代之际,迎来了一次灭顶之灾。清军入关之后势如破竹,却在江南遭遇了顽强的抵抗,扬州就是其中一处。兵部尚书史可法率领扬州军民,将多铎的大军阻击在扬州城下十日。多尔衮亲自修书给史可法劝降,却遭到严词拒绝。城破之后,清军屠城报复,城内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史称“扬州十日”。但惨如地狱般的扬州城,并没有就此湮没于历史中。战争停止后,失血过多的扬州城凭着大运河继续迎接南来北往的船队,重获新生。如果说以前的扬州,更多地受到帝王将相的青睐,文人雅士的赞美,那么这时塑造扬州的便是盐商。“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扬州自汉朝刘濞开盐场之后,就与盐业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盐商们垄断食盐这种必需品,又凭借运河将之行销全国,赚得了巨额的财富,道光时期缴纳的盐税可以达到全国总额的近一半,称得上是真正的富甲天下。盐商们热衷园林,不惜重金大兴土木,扬州名园个园就是盐商黄至筠的宅邸。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看来那时扬州的园林名声竟是大于苏州的,还真令我有点意外。
不过任何事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永恒规律,走过了康乾盛世的扬州从此走上了下坡路。随着西方列强的闯入,紧锁的国门轰然洞开,中国人就这么被托拉牵扯着进入了海洋时代。与运河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扬州很快失去了自己的地位和繁华。海运的运力远胜河运,太平天国运动的阻隔和大运河的日渐淤塞更是雪上加霜,陆续铺展延伸开来的铁路、公路更是成了压垮扬州的最后一根稻草,迅速崛起的大上海不但夺去了扬州的荣光,还不无鄙夷地把扬州人叫做“江北佬”。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这篇文章中也感叹:“扬州真像有些人说的,不折不扣是个有名的地方。不用远说,李斗《扬州画舫录》里的扬州就够羡慕的。可是现在衰落了,经济上是一日千丈的衰落了,只看那些没精打采的盐商家就知道。”
但近代扬州城的落寞无法掩饰它曾经的繁华,如今的扬州虽然不那么绚丽耀目,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的身份仍令它有穿越千年、清风明月的风流蕴藉。这风流蕴藉的代言人,毫无争议地必须是杜牧。
文人墨客和历史文化名城总是相辅相成,而且好多城市都有位与之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杜牧之于扬州,一如苏轼之于杭州、杜甫之于成都、刘禹锡之于南京……所以我这一期分享的主题诗选择的就是杜牧写扬州的代表作之一——《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字牧之,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号樊川居士,故后世称之“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这个“小杜”和“大杜”杜甫还是同族,杜牧的爷爷是杜甫的族侄杜佑,曾经当过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可惜杜牧出生时家道已经开始衰败,但家中藏书甚丰,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是这样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有这样的书香家庭,再加上天生早慧,十几岁的杜牧就博通经史。当时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杜牧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尤其对孙子兵法有很深的研究,也颇有靖国安邦的才能和大志,但终其一生也不得志,主要还是以文采著称。杜牧23岁时就写出了那篇气势如虹的不朽名作《阿房宫赋》,并因/此作/的到处传颂获得太学博士吴武陵的大力推荐于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这时杜牧居住“每至城向夕,娼楼上常有纱灯无数,辉煌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的扬州,处在狎妓冶游为时代风气中又出身名门望族的杜牧自然免不了沾染贵公子的浮华放浪,再加上杜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自然就有了他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岁月,也奠定了和扬州的不解之缘。不过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只是诗人常见的文学笔法,杜牧这次任职扬州总共也就两年。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诗人舍不得离开扬州,更不舍得青楼那些相好的女子,写下了著名的《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对扬州的喜爱和对青楼女子的垂青贯穿了杜牧的一生。春风十里的扬州因杜牧这些诗而出名,杜牧却因自己的恣意游冶花丛当时即被视为“疏旷,不拘细行”,后世更是留下了风流放旷的大名。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杜牧对扬州美景和风情的怀念之作,诗题中的韩绰,正是他当年在扬州流连于歌楼妓馆的同好。
韩绰的生平事迹不详,他能在历史留名仅仅是因为杜牧的这首诗名气太大。杜牧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杜牧写这首诗时韩绰任淮南节度使判官。这个判官是官职名,是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韩绰和杜牧是很好的朋友,除了这首诗外,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了一首《哭韩绰》: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
我们来看看在这首诗中杜牧是怎么描写扬州美景的。先看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遥遥”。但是“遥”只有远的意思,《广雅》中说“遥,远也”。而“迢”除了远还有高的意思,《集韻》中说“迢迢,高貌”,《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而且我们至今仍说“千里迢迢”,所以我觉得“迢迢”更胜一筹。“凋”是凋谢,“草未凋”也有说是“草木凋”的。这首诗是杜牧在长安怀念扬州时所写,想表现自己对扬州的怀念,秋尽的时候长安的草木已经凋谢了,但是江南气候温暖,我最爱的扬州则应该还是“草未凋”,这样才比较符合整首诗对扬州的怀念。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就说:“俗本作“草木凋”。秋尽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所以我觉得这里应该是“草未凋”。这两句就是说: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迢迢高远,秋时已尽,而江南的草木却未枯凋。需要注意的是,扬州虽然在长江北岸,但在唐人心目中却属于广义上的江南。
再看后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面提到过,扬州被称为“明月城”,这一美名可以说是由杜牧的这句诗和徐凝的名句一起塑造的。而杜牧给扬州留下的文化符号,还有和着明月夜相得益彰的“二十四桥”。因为这句诗,多少文人学者为了这个“二十四桥”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到底这“二十四桥”怎么解呢?概括说来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确确实实的有二十四座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唐时扬州城内水道纵横,有茶园桥、大明桥等二十四座桥,后水道逐渐淤没,据说到了明朝时期二十座四桥已全部毁坏,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桥都不见”的诗句。
第二种说法是排序编号说,即二十四桥是扬州城里排序编号为第24座的桥。依据是诗歌中常出现把桥编号的句子,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张乔《寄维扬故人》:“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等。据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十五:“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这个“红药桥”之名出自另一首咏扬州的名作——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不仅在《扬州慢》中写过二十四桥,还在《咏芍药》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他的另一首诗《过垂虹》中也有“自作新词曲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那么二十四会不会是红药桥的编号呢?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扬州作为繁华的大都市,交通要道肯定不会只有一座桥,应该是像南京的秦淮河那样有许多座桥,所以是很有可能用编号来命名这些桥的。这座二十四桥可能和朱雀桥类似,是众多桥中最著名也是使用最多的一座。
第三种说法是“二十四桥”是泛指、代指,诗人们向来就喜欢对数字采取含蓄、朦胧、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譬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添得黄鹂四五声”、“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众里寻他千百度”、“八千里路云和月”、 “何方可化身千亿”等,都并非确数。
第四种说法是出自野史,据说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让二十四位歌女在桥上吹箫,因此这座桥得名二十四桥。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引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而这座二十四桥周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正是文人欢聚、歌妓吟唱之地。也因此这“二十四桥”的意象常常和美人和吹箫联系在一起,杜牧此诗的下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恐怕正是隐含了这一意象。所以我觉得“二十四桥”应该不是实写二十四座桥,而是意象性的虚写,代指那和明月、美人和玉箫相辉映的代表着扬州风情的桥。
“玉人”通常指的是美人如玉,一般都是指美女,但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教”在这里应该念jiào,因为如果念jiāo的话就成了格律诗所忌讳的“三平尾”。教念四声时是“让、令”的意思,“教吹箫”在这里应该是说韩绰让歌妓为他吹箫。这两句就是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映照清幽夜色,你这个风流公子现在正在何处让美人吹箫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同时也流露了杜牧本人的怀念和羡慕之情。
此诗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接下来“秋尽江南草未凋”,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遥念扬州,自然就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不减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把完美赋予扬州。这两句诗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诗的三四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记忆中的江南美景着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明寄赠之意,也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那里恐怕正是当年杜牧和韩绰一起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地方,因而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风流蕴藉。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又在哪座桥上听着歌妓吹箫奏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隐含的调笑之中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明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说:【“何处”二字最佳。……牧之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素恋其景物奇美。此不过谓韩判官当此零落之候,教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桥”之夜在于何处?含无限意绪耳。】
这首意含调笑的诗充分体现了杜牧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的才华,他将艳情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隐约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明月映照的二十四桥上被月光笼罩的吹箫美人宛若洁白莹润的玉人,又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叶燮《原诗》中评价: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正是这首诗的奥秘之处。
当然,杜牧虽然笔法高妙,毕竟也无法抹杀诗中艳情的成分,所以也有诗评家对它不以为然,明朝高棅《唐诗品汇》引刘云的评价说“书记(杜牧)薄幸自道耳。”但更多的评价则是称许,宋朝洪迈《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认为它“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清朝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则认为“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与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皆为千古丽句。杜牧也因为这些写扬州的经典诗篇成了扬州妥妥的代言人。放眼望去,之后的诗人再写扬州,比如韦庄《过扬州》“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苏轼《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珠帘十里卷香风”、赵以夫的《扬州慢·十里春风》“十里春风,二分明月”都要用到杜牧诗中的意境。姜夔的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更是四次化用了杜牧的诗篇,并直接点名:“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杜牧的才情和他笔下的扬州自然是令我向往不已。不过老实说赏析杜牧的扬州诗我内心实际上是抗拒的,因为我不能理解风流放荡、“行己无耻”的杜牧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赞美。他在扬州当牛僧儒的掌书记,是朝廷的官员,又深得牛僧孺的赏识,难道不就应该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吗?但他却不干正事而日日流连于秦楼楚馆之中。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他回长安供职后所作。离开烟花之地回到京城他本来也可以端正自己的品行,做一个行己有耻的人,但他却反而怀念扬州的生活,羡慕仍旧能够“行己无耻”的朋友。孔子在《论语》中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人,焉得知?”意思就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吗?”虽然关于这个问题妈妈开导了我很久,我也大致理解了文人风流本是常事,杜牧也不可能超越他的时代。如果他没有在扬州的风流无行,也就没有这些优美的诗篇,也无法铸就杜牧诗“风流俊赏”的风格。“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两句诗中他似乎也开始反思自己“扬州十年好像做了一个大梦,只落得青楼薄情负心的声名”,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所以我也就勉强原谅他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杜牧是有才华,但他并没有仁德和智慧。
大约也是因为杜牧的扬州诗虽然艺术高妙,但其留恋歌楼妓馆的内容毕竟难以老少咸宜,所以他虽然是无可争议的扬州代言人,但最为大家钟爱的扬州广告语却是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杜牧如果地下有知,估计会颇为不服,因为杜牧和徐凝原本就是有过节的。传说白居易当杭州太守时,张祜和徐凝都去拜访这位可称是诗坛泰斗的老诗人,希望他能向科举考官推荐自己,谁知白居易竟出了两个题目让他们比试,当徐凝、张祜写完白居易便判定徐凝为优,张祜不服,白居易则坚持徐优张劣的意见,以致张祜恨恨而归。张祜深得杜牧赏识,所以这件事情让杜牧大为光火,认为白居易偏袒徐凝,埋没自己的朋友,所以专门写了首诗为他鸣不平,说“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至于这夸奖是否言过其实,就像他的风流韵事一样,只有接受后人的种种点评了。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参考反馈题目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扬州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扬州吗?
2. 你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吗?
3. 你还知道有哪些城市是因为运河而兴起的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4. 那些写扬州的著名诗词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首?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5. 你觉得“二十四桥”到底应该怎么解释呢?
6. 如果让你给扬州选广告语,你会选哪句诗呢?
7. 你觉得杜牧行己有耻吗?
参考资料
《旧唐书·杜佑传》附《杜牧传》
《新唐书·杜牧传》
《唐才子传·杜牧传》
朱自清《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天》、《说扬州》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