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课程,老师在课程导入中,给大家的案例,反复强调的是,你听到了什么。每个人在这个案例中听出来的有同有异,大家各抒己见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为什么老师会这么问,之后老师给出的用意便是:你听到了什么,都是你自己所具有的东西。
这是投射,也是共情的基础。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所以当老师用《都挺好》里的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大家对苏明玉的人物命运形成与判断便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由此又引出了基因与环境哪个因素影响更加重要的问题。恰好在《人格谜题》上又看到了这样的议题,只是单纯强调一个因素都是片面的,不过对于人格、命运的解释,每个人确实都存在着一些偏向。极端一些的便有可能导致绝对的基因决定论或宿命论,包括目前网络中制造了很多焦虑的“阶层固化”论点,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宿命论,孩子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阶层便是固定的,从而命运也难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论点,所投射的是什么样的心态?能否理解为是成功者认为自己成功的理所当然,以及终日忙忙碌碌却没有改善生活水平希望的人们的自我解释的绝望心态?也就是说,投射了另一个层面的“认命”。
当从一个抱怨自己命运多舛的人口中听出的是坚强,多少是让我对积极关注的具体落实有些当头棒喝的感觉的。以我的水平,可能最多也只能说出:“你确实不容易”这样的话,自以为是共情的肯定,其实还远远不足。也许投射的是我内心的不够积极,很多事情看到的都是“忍受”,而缺乏对克服困难的“享受”的体会。所以当听到别人的困难时,会感到不容易,却难以觉察有些人在其中会有一些乐趣,甚至炫耀的成分。
当我打出上面这行字的时候,是不是自己也在炫耀什么?
投射是一种防御,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些思想和情绪,放在自己身上会难以说出口或接受,但是对别人变没有了自我的评价负担,可以轻松的表达。所以平时可以警惕一下,当你指责别人的某个特点时,自己身上是否也具备了同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