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一件小事让我突然很心疼自己。
和闺蜜一起逛街,她随意的走进一家apm,只是说想看看戒指,挑了几款试了以后,看上了一只贝母的戒指,问都没问多少钱,直接说要这个就买了,800多。后面又说想买运动衣,去了Lululemon,挑了一条瑜伽裤一个bra,没看多少钱,花了1500,买了。
虽然我当下也看上了一个项链,但是看了看价格,顿时就没有了想要试的冲动;看上了一条裙子,看了看价格,也就放下了。
其实当我听到她买的这些东西的价格的时候,我内心是震惊的。想了想,如果是换作自己,绝对不会花这么多钱买他们的。
后面回家以后越想越委屈,一个是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在商场买过东西了,不论是衣服还是首饰或者是化妆品,都基本在网上解决。另一个是因为明明我和闺蜜两个人收入水平差不多,为什么自己要过的这么节省,为什么我不能像她一样洒脱的活在当下?自己在人生中最美好的年纪,为什么却不能用物质来犒劳自己,用物质来取悦自己呢?
我平常如果想要买衣服,基本都是在网上买一些品牌的打折款。虽然周围人都夸我买的衣服很适合自己也很好看,但他们确实也没有很贵,在我的承受范围内。我基本不会冲动消费物质,偶尔的冲动消费也更多的花在体验类的东西上,比如体验没有玩过的东西,去学一种新的技能,却不会冲动的买一件很贵的衣服或者包。自己每月的收入一大部分就是房贷和房租,剩下的钱基本只剩下吃吃喝喝,偶尔买些衣服。经常给爸妈买东西,吃穿日用,给他们买东西的时候也不会考虑价格,只是看到他们吃的很开心,收到东西很开心,我就心理很满足,甚至要比自己买东西的快乐更胜一筹。想着他们已经为我付出了太多,自然也就不会再伸手要钱,有什么困难也就想着自己解决,只是想在能力范围内更多的回报他们。
其实,这就是一种理性和感性的冲突。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我是理性的,我买东西会考虑这个东西是不是我真的需要,它的价值是不是值这个价钱,如果不是我特别需要的一般也不会买。从会计的角度来说,我的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资本性支出,我通过抑制T0时候的消费用来投资,换取Tn的收益。我现在的吃穿用度,不追求什么品牌,更在乎品质与需求程度。当然作为一个生活在消费浪潮中,本应该作为消费主力军的都市白领女性,我本来应该去追求名牌,追求时尚,追求精致的生活。但是我考虑到以后的生活,考虑到为人子女的义务,我压抑了这方面的需求。我不看直播、不看小红书、不看抖音,主动拒绝被消费主义洗脑,选择只在需要时刻消费。
但另一方面,当我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我又是感性的。朋友们往往更多的是活在当下,享受今天,即刻满足。看到了喜欢的东西,追求的是“我现在立刻马上就要拥有它”,看到了潮流前端的事物,追求的是“时尚弄潮儿拥有的东西,我也要拥有”。他们,激发了我潜意识里渴望的生活状态。我何曾不希望,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装点的最美丽,哪怕是用这些被过分鼓吹价值的消费品装点,我也想要被人羡慕,被人夸赞有钱时尚活的精致。
所以一经对比,我难免会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精打细算、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仿佛已经被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这种消费观念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即便是我手头宽松的时候,想要添置一些新的设备,我也会习惯性的比较和思考,也不会看到就立刻下单。
有时候想想,自己的状态仿佛是一个生活在上个世纪的老年人一样,更多的为了未来考虑,不像是一个年轻人洒脱无所畏惧。我从来不信“会花钱才会赚钱”,更多的相信“赚多少钱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其实这两种消费模式的差异,本质上是在于你用金钱换了什么,是面子还是里子。朋友们的消费方式,获得更多的是外在的东西,他们会即刻的、外露的展现出来,即便是不了解他们的旁人,也可以一眼看到。而我的消费方式,得到的更多是内在的东西,别人不会看一眼就知道你过的是穷还是富。而我如今的失落与委屈,本质也是在于我的虚荣心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因为我的理智选择将有限的物质更多的分配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我的感性只会让我伤感,却不能左右我的选择。
常听那句话,“女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你值得拥有”。我其实很清楚,我从写一篇被别人夸赞的文章、拿下一个被别人羡慕的证书、拥有一个懂我爱我的男朋友上面获得幸福与满足感,远远大于在商场买一个戒指要多得多。但可能偶尔我也需要放纵一下自己,允许自己不理智一次,让我彻底的体验一次活在当下的感觉,我可能也就觉得不过如此,也就不会如此委屈了。
无非也是自己想要的太多,既想要游戏人间的烟火气,又想要洒脱清高的阳春白雪。
所以大家的消费观是怎样的呢?你满意自己的消费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