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快到三月份的时候买的《好好学习》,是因为看到笑来老师有为这本书写推荐语,而出于对笑来老师的极度信任,就果断下单了。
在读完这本书的序言后,我就有个强烈的感觉:作者和我是同类人——对影响世界的底层规律充满好奇心的人。
在后来的阅读中,这本书不断给我惊喜,我的收获颇丰。但我在这并不想分享太多“我学到了什么”,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从书中得出自己的体悟,那个体悟才是最靠近你的,对你才有真正的实用价值。我主要想分享的是,“我是如何学习这本书的”。
1、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整本书进行解构
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把这本书看了三遍:第一遍通读;第二遍精读,对每一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了摘记,并附上个人的体悟;第三遍按照《金字塔原理》梳理出了这本书的主体写作框架(下图)。
梳理完后,我发现整本书的主体内容安排完全符合《金字塔原理》:
第一章完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序言部分——
背景(S)= 时代发展,我们若想在竞争中保有优势,需要提高认知深度。
冲突(C)= 但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低,停留在追逐技术效率的浅层次学习。
疑问(Q)= 那我们该学习哪些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
答案(A)= 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学习临界知识。
第二、三、四章按照 “获取” —> “应用” —> “示例” 的时间顺序对给出的答案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需要的底层思维、方法和具体技巧(获取)
第三章:结合自身特点发现并应用临界知识(应用)
第四章: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示例)
我想成甲老师应该也是照这个原理构思这本书的吧。(大言不惭,哈哈)
我为什么要梳理出这本书的框架?
首先,当然是对《金字塔原理》进行刻意练习;其次(更为重要),我想获得成甲老师在写这本书时的心理表征——让成甲老师“附体”到我身上,然后我可以“亲眼”看看成甲老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并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它们,现在又是如何把它们组织起来,与他人分享的。
2、换位思考,代入作者视角
《好好学习》整本书的写作用词坦诚,所用的例子大多数也是成甲老师自己的经历,所以让人很容易的就能代入到作者的视角里,“看到”作者的故事:
一个不甘平庸青年,渴求进步却没有方向,尝试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努力挣扎着向前。但似乎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总感觉自己的收获和努力完全不成正比。终于,在某种机缘巧合下,他受到经典书籍的启发,领悟到了一些重要的知识,并因此走上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当他回头看时,不免感慨万分——其一,自己是如此幸运;其二,对仍有那么多人像从前的自己一样陷在“低水平勤奋”的漩涡里感到于心不忍。于是,他决定把曾经拯救过他的东西写成一本书,如果它也能帮助到一些人,那便善莫大焉。
很幸运,我就是被拯救者之一。
“渴求进步却没有方向,尝试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努力挣扎着向前。但似乎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结果,总感觉自己的收获和努力完全不成正比”。不久前的我就是这样的状态!
多年来,我就一直渴求着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些,却一直不得其法。幸好我并没放弃寻找,也正是这份对世界的好奇心让我关注着《罗辑思维》,后来订阅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通过他的推荐又找到了成甲老师。所以,当我遇到这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的知识时,运用我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3、运用重复,将重要知识印入脑中
当把《好好学习》的读书笔记整理好后,我又把它们录了音(自己把内容念出来录到手机里),然后在每天的“碎片化”时间里(坐公交、排队、跑步)反复听,直到现在我能随时回想起大部分内容。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过去的低效率学习让我明白:你看书时知道了某样东西,不代表你在该用到它的时候还能想起它。而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又如此重要,所以我要把它印到脑子里。而把一样东西印到脑子里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这么做以后,效果是显著的:
复利曲线时刻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主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活动,坚持自我成长;遇到问题时,不再仅凭直觉,而是会更多的进行系统思考,现在连主管都觉得我提的意见好有建设性;开始每天坚持写作,反思,等积累到一定量后会考虑开公众号,以教为学;读书也不再追求快,其实,我觉得快从来就不应该成为读书的目的,学到东西才是......
总之,我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此,再一次对成甲老师的无私分享表示感谢!我以后也会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