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人类误判心理学模型(1-6)

       本文记录了《穷查理宝典》、《影响力》中所提到会导致我们做出“疯狂”事情的26种人类倾向,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本文中我们重点关注它们的消极部分,以减轻它们的消极影响。前六项为《影响力》中提到的。

1. 互惠

       是什么

       人类社会从互惠原理中得到了一项重大的竞争优势。我们会设法避免被别人看成忘恩负义的王八蛋。但这样一来,我们的苦心积虑又容易遭到一开始就想从这种想法中谋取利益的人利用。

       ①不对等交换:以小换大

       人家施恩与你,你必以恩情还之。别人最初的小恩惠,能够引发当事人的亏欠感,最终回报大得多的恩惠。最初让他人产生亏欠感的行为,以及缓解亏欠感的回报,都可以由最初发起者选择,这样一来,人们容易被操控。

       ②“拒绝—退让”策略

       假设想让我答应你的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一定会拒绝,然后你再提一个稍小的、看起来不那么过分的要求,这才是你真正的目标。最初的请求越大,效果越好。

       为什么

       心理基础:接受别人恩惠后产生的负债感+知恩图报的社会压力

       怎么做

       ·分清敌友+积极抵抗

       认识到自己不只有眼前的选择,利用“互惠原理”的请求者只是想利用它争取顺从,所以真正的对手实际是“互惠原理”。拒绝请求者最初的善意或让步,大概可以让我们成功回避这一问题。

       ·恩惠用恩惠回报,诡计则不必回报

       有人给了一个恩惠,大可以接受下来,同时认识到将来有回报他的义务。然而,一旦我们确定最初的恩惠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一个顺从伎俩,那我们就不必再受它影响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界定顺从伎俩,不把它们错误看成恩惠,施与者便没法再利用“互惠原理”了。

2.承诺和一致

       是什么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去做。

       在大多数环境下,言行一致都是很有价值和合适的。由于言行一致一般来说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很容易养成自动保持一致的习惯,哪怕有时候这么做并不明智。这样一来,不假思索的言行一致就可能被别有用心的顺从高手利用。

       ①承诺诱导,进而一致

       要是我能叫你做出承诺(也就是选择立场、公开观点),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假思索地自动照着先前的承诺去做。

       ②“虚报低价”策略

       对销售人员来说,这就意味着从一笔小生意做起,最终拉到大生意。做小生意不是贪图利润,而是建立承诺。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登门槛”。

       ③书面声明(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力量)

       书面承诺比口头承诺更有效的原因是:相比之下它需要更多努力。

       ④承诺前提:公开+付出努力+自主

       为什么

       心理基础:要与过去的所作所为保持一致+习惯的力量可以逃避思考

       怎么做

       “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愚不可及。”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认清提示信号:胃、心灵深处

       不要自欺欺人,身体和心灵已经给了你答案。

       ·反思承诺前提

       如果当时知道这些信息,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3.社会认同倾向

       是什么

       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也的确是应该做的事。和其他影响力武器一样,它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与此同时,选择使用这条捷径的人(意识到,从中其实是图省事),很容易遭到伺机出手牟利者的攻击。

       ①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但在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重要的事实:其他人可能也在寻找社会证据。

       ②多元无知效应

       受害者迫切需要帮助,全体旁观者无动于衷。因此受害者倒了霉。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为什么

       心理基础:以别人的行为作为判断标准

       怎么做

       社会认同原理为我们配备了一种奇妙的自动导航仪,但自动导航仪也偶尔出问题,由于自动导航仪的弊端主要出在控制系统输入错误数据的时候,那么识别错误数据,就是我们对抗其弊端的最佳方式。

       ·伪造数据

       这种情况是牟利者制造出来的,他们想给别人留下很多人都在怎样怎样的印象,他们也希望你这么做。

       面对明显伪造的社会证据,我们只需要多保持一点警惕感,忽视他们,然后坚决予以反击,就可以保护好自己了。

       ·无心错误

       人绝对不应该完全信任类似社会认同这种自动导航装置,哪怕没有坏分子故意往里添加错误信息,它自己有时候也会发生故障。这时就需要不盲目从众、不定时检查这台机器,用该环境下的其他证据来源——客观事实、先前的经验、自己的判断与之进行对比,确保它没出乱子。幸运的是,以上预防措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4.喜欢/热爱倾向

       是什么

       我们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至于喜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理由:

       ①外表魅力

       “好看就等于好。”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而且在作出这些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外表魅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②相似性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也会下意识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回应。故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以假装在若干方面和我们相似,有意识地讨我们喜欢、要我们顺从。

       ③恭维

       我们喜欢听别人恭维奉承。

       ④接触与合作

       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顺从专业人士会努力建立一种“我们和他们在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氛围,他们是我们的“战友”。

       ⑤条件反射和关联

       糟糕的信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详,反之亦然。制造商会把自己的产品和当前文化热潮、名人、流行艺人联系起来。

       为什么

       人们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

       怎么做

       影响好感的途径多种多样,逐一设计反击策略毫无必要。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对顺从专家的好感超出了该场合下的正常程度,就应该主动调出防御机制了:把提出请求的人和请求本身在理性上分开。毕竟是我们做这件事,不是她。

5.权威

       是什么

       服从权威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盲目服从,我们就用不着思考了,省心又省力。但如果养成这种不假思索的习惯,顺从专业人士就会来利用它。在没有真正权威的情况下,有几种象征权威的符号能十分有效地触发我们的顺从态度,他们明白,一旦如此包装,对方顺从的概率就会立刻大大增加:

       ①头衔

       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它除了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哪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如果头衔是伪造出来的,那就上了顺从专业人士的当。

       ②衣着

       伪造起来更容易。

       ③身份标志

       精致、昂贵的服装承载着地位和身份的光环,珠宝和汽车等类似的身份标志也是一样。

       为什么

       打从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怎么做

       ·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因为我们一般都会低估权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提高对权威的警惕性。

       ·识别是否是真正的专家

       放在两个关键信息上:权威的资格,以及这些资格是否跟眼前的主题相关。

       ·伪装的真诚:权威是否说真话

       多想一想专家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顺从而得到好处,我们就为自己又设立了一道安全网,防御权威不必要的影响。(他们有时会故意说一些违反自己利益的话)

6.稀缺

       是什么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越高。由于稀缺原理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顺从专业人士就会搞些类似的小把戏。

       ①数量有限

       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不见得随时都有。

       ②最后期限

       对顾客从顺从业者手中获得产品的机会作出时间上的规定。

       为什么

       第一,稀缺性原理钻了思维上的漏洞。难以得到的东西,一般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所以我们会根据得到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判断它的质量。

       第二,机会越少的话,自由也随之丧失。一旦短缺——或其他因素妨碍我们获取某物,我们就会比从前更想得到它更努力占有它,跟那种妨碍对着干。我们很少意识到逆反心理带来了这种想要的迫切感,而只知道自己想要。

       怎么做

       ·警惕冲动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判断是否真有值得这个代价的使用价值

       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