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
沈劲报国雪家耻
孙盛不改晋春秋
东晋的桓温,前秦的王猛,前燕的慕容恪,在同一个时代,分别掌握国家的军政权力,是国君的靠山。他们常常打仗,互相进攻,中原大地的战火,连年不熄。
公元364年,慕容恪出兵,要夺取东晋的洛阳,大军已逼到城下来了。【365.3燕太宰恪、吴王垂共攻洛阳。】
将军陈佑负责保卫城池,只有两千多名士兵,形势危急。
司州刺史王胡之向他推荐朋友沈劲,认为可以大用。得到朝廷批准,解除有关他家的禁令,沈劲激动地到洛阳来。【364.7吴兴太守王胡之为司州刺史,上疏称劲才行,请解禁锢,参其府事;朝廷许之。】
他怎能不激动呢?原来他的父亲沈充,跟着王敦叛乱,逃到朋友吴儒家中,却被骗入夹墙,砍了脑袋。当时他是小孩,受邻居的保护,才免除灾难。长大后,立下誓愿,要洗雪家耻,恢复祖宗的荣誉。可是按照规定,叛逆家族的后人,不能出任当官。他三十几岁了,还是普通百姓。【364.7初,沈充之子劲,以其父死于逆乱,志欲立功以雪旧耻;年三十余,以刑家不得仕。】
他面耕种度日,一面读书学习,也练习武艺,等待出头的那一天。如今,出头立功的日子到了,当然激动。【364.7劲喜曰:“吾志欲致命,今得之矣。”】
沈劲要求到洛阳围城里去当陈祐的帮手。朝廷将他任命为陈将军的长史,让他自行招募军队,组成千人的队伍,协助守城。他多谋善断,经常出城突击,取得很大的战绩。【364.7及燕人逼洛阳,冠军将军陈守之,众不过二千,劲自表求配效力;诏以劲补冠军长史,令自募壮士,得千余人以行。劲屡以少击燕众,摧破之。而洛阳粮尽援绝,自度不能守,乃以救许昌为名,九月,留劲以五百人守洛阳,帅众而东。】
不久,城中粮草用完了,外面没有救兵,陈祐知道守不住,便藉口援助许昌,把守城的责任丢给沈劲,分给他五百名战士,匆匆地溜走了。沈劲非常坚定:“我早就要把生命交给国家的,现在才得到机会,不能错过。”毅然挑起守城重担。【364.7闻许昌已没,遂奔新城。燕悦希引兵略河南诸城,尽取之。】
慕容恪给部队鼓劲:“大家常常埋怨我心慈手软,攻城不破城,等人家来投降。这一回,我要改变作风,狠狠地打!洛阳城墙虽高,守兵很少,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365.3恪谓诸将曰:“卿等常患吾不攻,今洛阳城高而兵弱,易克也,勿更畏懦而怠惰!”】
沈劲在强敌日夜围攻下,凭着五百名战士,坚守两个多月,差不多死光了。剩下的人,饿得不能动弹,拉不开弓,举不起刀,最后被燕兵俘虏。【365.3遂攻之。三月,克之,执扬武将军沈劲。】
沈劲见到慕容恪,神态自若,触动了这位太宰的爱才之心,想放掉他。【365.3劲神气自若,恪将宥之。】
部属提醒太宰:“沈劲是难得的人才,坚毅勇敢,怎么会跟你干呢?今天赦免他,明天又会拿起刀枪的!”于是把他杀了。【365.3中军将军慕舆虔曰:“劲虽奇士,观其志度,终不为人用,今赦之,必为后患。”遂杀之。】
慕容恪回到邺城,闷闷不乐。燕王问他原因,他说:“上次我攻取广固,没能保护辟间蔚,这次打下洛阳,又把沈劲杀了。虽说出于不得已,但我身为元帅,的确有愧,对不住天下的老百姓。”便向燕王上书,把东阳太守的荣誉头衔封赠给沈劲。【365.3太宰恪还邺,谓僚属曰:“吾前平广固,不能济辟闾蔚;今定洛阳,使沈劲为戮;虽皆非本情,然身为元帅,实有愧于四海。”朝廷嘉劲之忠,赠东阳太守。】
用生命来洗雪家耻,为国家而牺牲自己,两方面结合起来,说到做到,沈劲是第一人。
几年后,慕容恪死了,桓温看准时机,出兵北伐,想消灭燕国。【369.3春,三月,大司马温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
公元369年春天,桓温邀约刺史鄢惰出兵,同立战功。
郗愔驻在京口,桓温爱上了这里的山川风景,经常夸赞:“京口酒可饮,兵可用。”【369.3初,在北府〔京口,今镇江〕,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
说这儿的生活好,军队也特别精悍,心里想把都情赶走,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回邀他出兵,倒也别具一番心曲。
郗愔有点书呆子气,以为立功的时机到了,马上复信桓温,要带领本部人马直扑大河(黄河)北岸,进攻邺城。【369.3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不识时务〕,乃遗温笺,欲共奖王室,请督所部出河上。】
郗愔的儿子郗超,是桓温最信赖的参军,最先收到这封信,打开看罢,随手撕得粉碎。他私下替父亲另写一封,内容恰恰相反,说自己本非将帅之才,年纪老了,疾病又多,担负不起出征的重任,希望退休闲养,请大将军代劳,把我的部队接收过去,等等。然后交给桓温。【369.3愔子超为温参军,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愔笺,自陈非将帅才,不堪军旅,老病,乞闲地自养,劝温并领己所统。】
桓温看了,非常高兴:“老头儿知趣,自觉让贤,再好不过,免得我另费周折了。”当即调郗愔去当会稽内史,离开京口,让出刺史的权力。【369.3温得笺大喜,即转愔冠军将军、会稽内史。】
桓温统帅大军,到达大河北岸的防头,但没有接受郗超的正确建议,直逼邺城;而是屯扎下来,采取观望态度,跟十五年前在长安附近驻军灞上的做法一样。【369.4温自领徐、兖二州刺史。夏,四月,庚戌(初一),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今安徽当涂〕。】
当时,慕容垂还没逃去长安,统帅燕兵抗击,又请秦国出兵,两面夹攻。桓温被打得大败,将大河里的战船和物资,一把火烧光,从陆路撤回了。【369.9温战数不利,粮储复竭,又闻秦兵将至,丙申(十九日),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奔还。】
为了掩饰自己优柔寡断造成的恶果,桓温硬说是袁真没有开通运河,粮草供给不上,把罪名一古脑儿推给别人。【369.10大司马温收散卒,屯于山阳。温深耻丧败,乃归罪于袁真,奏免真为庶人】
郗超的确看透了桓温。
桓温败退回朝,想驻兵广陵(今扬州),便调遣附近几州的民夫修建新城,成年累月凿石挑土,农事荒废,瘟疫流行,百姓大量死亡,一片凄惶景象。【369.12大司马温发徐、兖州民筑广陵城,徙镇之。时征役既频,加之疫疬,死者什四五,百姓嗟怨。】
秘书监孙盛主持国史编写工作,要整理前代的史事,也要记录当时发生的情况,不能隐讳造假。他所编辑的《晋春秋》,把桓温的所作所为都如实记载下来了。【369.12秘书监孙盛作《晋春秋》,直书时事。】
桓温看到《晋春秋》,极为恼怒,对孙盛的儿子大发脾气:“我虽然打了败仗,也不像你父亲说的那么糟吧?修建广陵城,是形势所需,何谓劳民伤财,耗损百姓元气?这部书若让它流传开去,你们家族的前途恐怕很不妙呢!”【369.12大司马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
孙盛的儿子急得连连道歉,保证回去请父亲重写。【369.12其子遽拜谢请改之。】
孙盛年老家居,作风严肃,治家依照传统的礼节法规,毫不马虎。儿子的头发都花白了,稍有违犯,也要严厉训斥。【369.12时盛年老家居,性方严,有轨度,子孙虽斑白,待之愈峻。】
如今桓大司马竟用杀人灭族相威胁,儿孙们跪在老人面前,哭泣恳求,要他替全家的性命着想,把写桓温的事情改掉。孙盛决不允许。儿孙们只好瞒住老人,将有关的内容涂改干净。【369.12至是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
不过,老头儿对此早有防备,他在编辑过程中,抄了一部副本,这个副本竟传到外国去了。后来,孝武帝访求善本书,在辽东买了回来,跟国内流传的本子不大一样,只好同时并存,这部真实的历史才保存下来。【369.12盛大怒,不许;诸子遂私改之。盛先已写别本,传之外国。乃孝武帝购求异书,得之于辽东人,与见本不同。遂两存之。】
孙盛不愧为忠于职守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