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上午,我们六年级师生一起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炙手可热的大片――《摔跤吧,爸爸》。出发之前简单了解这部电影:关于《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尔·汗,萨卡诗·泰瓦,法缇玛·萨那·纱卡
导演:
尼特什·提瓦瑞
剧情简介:这是一个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马哈维亚 辛格·珀尕(阿米尔汗 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影院,我和孩子们一样激动,孩子们或许带着几分放松心情的感觉,我却是带着几分疑惑、几分期待想要一观这部创豆瓣评分记录的大片有何别致之处。画面开始是一台收不到信号的破旧黑白电视机,一张不苟言笑,满脸严肃的脸,一场转动天线才播放出的摔跤比赛……电影从一开始是就这样的画风:质朴,平和,没有特技,没有恢宏的场面,甚至没有艳丽的色彩,所有的情节都依靠演员的真情演绎来推动。剧中,马哈维亚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公民,心中想到的不是圆自己的奥运金牌梦,而是为了国家荣誉而战,为了这个心愿他执着到了固执,到了常人不能理解的地步。他又是一个坚毅苛责的父亲。不少影评批评马哈维亚是个自私的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不惜让孩子经受村人异样的目光。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所谓的自私的父亲强加诸上的梦想,孩子会是什么样子呢?如多数中国式父亲那样,马哈维亚大男子主义爆表,不善于表达爱;更像我们中国古代大家庭中的父亲,对培养孩子有清晰的目标,极为严格又不失慈爱,用刚强的慈悲铸就了孩子的未来之路。
电影结束了,接下来是对剧情的讨论和推进环节,这才是我们电影课程的重头戏,在观看中,我已拟好了讨论话题:
(1)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父爱,励志,为梦想奋斗,爱国);
(2)在剧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你喜欢他吗?
(3)透过影片你看到哪些丑陋的社会问题?
(4)你能回忆起几句让你难忘的台词?
(5)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演技,你最喜欢谁?
果然,我的议题一出来,孩子们的讨论就热火朝天地展开了,第一个问题就得到了多个不同类的答案――父爱、梦想、坚持、批判……答案很多,我不评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影一样。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经历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嘛!
第二个问题孩子们确实纠结了,这样的父亲固然是爱孩子的,可也太严厉了,不少孩子表示不能忍受这种苛责;还有孩子说自己的爸爸从来不关心自己的梦想,只负责物质满足;通过这个问题细心的孩子发现了长大后的吉塔和父亲之间的代沟,发现了造成代沟的原因是孩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并由此说到了《目送》。很好,孩子们,我们不能越长大让父母越孤单啊……
第三个问题讨论很是热烈,女孩子们都成了巾帼英雄,对剧中女性极低的社会地位表示不满,男生也很瞠目,有同学站起来说了我国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为何现代文明社会了,还会如此歧视女性?还有冷漠的地方官,自私的教练,无脑的吃瓜村民,都被眼亮的孩子评价了一番呢!
问题四飘过。
问题五任由孩子发言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了关于阿米尔.汗为拍摄《摔跤吧,爸爸》的增肥减肥视频,一切都无需言说,他们该懂了任何成功都非偶然!
花费了一节课的 讨论结束了,孩子们开始奋笔疾书直抒胸臆了,期待他们的作品,或褒或贬,只要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理性分析世界就够了。
这期电影课程至此好像可以结束了,可我总觉得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也还津津乐道,那就再玩一下吧。周五中午,我在开会前在黑板上给他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1)如果吉塔姐妹遇到一个“慈”父,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呢?请改编《摔跤吧,爸爸》。(2)浅谈“刚强的慈悲”。任选一个话题自由写作。
我的推波助澜会有怎样的收效呢?敬请关注下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