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毕业后就被父母托关系塞进了老家的一个事业单位,可是这份工作并不是他自己喜欢的,也不是他想要的,尤其是同学聚会之后,看到其他同学在外面都混得风生水起的,他更是按捺不住想跳槽的决心。
回到家他却犹豫了,“现在出去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要不先等等,等到多学一点东西再出去吧”。一晃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待在原来的单位没有动,开始时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所以要等等,后来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就算了吧。
S想着“等等”,他等的不是时间和机会,也不是等着能力的提升,而是用等来掩饰内心的犹豫和害怕。
不只是S喜欢“等”,很多人都喜欢“等”。
这物品很好,等到有重要的客人时再用吧;孩子还小,等他再大一点我再顾及自己吧;工作虽然不好,但是老板说以后会给我机会,等等再说吧……
“等等再看”“等等再说”“等等再决定”已经成了大部分人的口头禅了。一个“等”让很多人错失良机,错失光阴。
他们为什么喜欢“等”呢?
因为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他们不知道走出去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因为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贬低,他们不相信自己完全配得上更好的。
因为对走出舒适区的恐惧,他们不知道走出舒适区磨炼了技能,拓展了视野,人生的道路只会越走越宽。
我们的未来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与其在等待中被动选择,不如主动出击,让不确定的未来变得确定。
1.改变思想,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什么都喜欢等等再说,是源于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着自己,他们不敢去做任何不能确定结果的事情。
潜意识理论告诉我们,当我们总是想着糟糕的事情的时候,糟糕的事情就会降临;当我们在心中祈祷幸运的事情降临时,根据吸引力法则,我们的期待的结果也许就出现了。
未来永远都是不确定的,与其带着恐惧和忧虑上路,不如相信未来是美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
朋友老罗想辞职去创业,周围很多人劝他“你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在单位已经是个领导了,还去折腾什么。你确定自己出去能够混得更好?如果出去了,你创业不成,到最后一无所有怎么办?”老罗却斩钉截铁的说:“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波澜不惊的度过,虽然创业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创业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我相信我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如今的老罗虽然没有多么突出的成绩,但是他的公司也在慢慢步入正轨,他自己从来没有后悔过出来创业。
打破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2.加强学习,增强自身实力
领导每次让同事F去参加比赛,F总是说“等等吧,下一次吧”。可是“等等”之后他并没有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下一次再让他参加的时候,他依然说“等等吧”。时间长了,领导再也不提让F去参加比赛了,F的职业发展也陷入了瓶颈。
F不愿意参加比赛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这也是很多人喊“等等”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学习,不断学习知识打磨技能,让自己变得强大。
朋友笑笑毕业就当了老师。后来去上海找老同学玩,发现自己太落后,视野完全被局限,她就想着要辞职去上海,可是又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辞职之后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等着自己。
为了能够说服自己,大胆的丢掉事业单位的饭碗,为了说服父母,她给了自己一年时间去提升。
一年的时间她读了100多本书籍,系统的学习了目标职位的知识和技能,还利用暑假去了当地一个公司去实习。一年后终于如愿进入上海一家还不错的公司并且快速站稳脚跟。
没有谁天生就可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其空等让时间白白流逝,白了少年头,不如苦练技能,让自己有实力有能力打破禁锢,面对未来。
3.不断探索勇于走出舒适区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于是你放弃学游泳,18岁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语难,于是你放弃英语,28岁有一个很棒但要求英语很好的工作,你只能说,我不会耶。”
因为畏难就躲在自己的舒适区,结果你的人生一辈子都只会在原地打转。
朋友L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风风火火、想做就做,不断折腾的人。
别人在事业单位就享受事业单位的安逸,她却要去考研。研究生读完又想去学习心理学。每个周末东奔西跑,不是参加心理学培训,就是去求师指教。
五年过去了,她在心理学这一块做得越来越好,现在每年都要外出给别人培训若干场。最近她又想写书,准备出书了。
L的折腾让她的人生越来越精彩,而当初说她瞎折腾劝她想想清楚等等再说的同事,依然待在那个不温不火的单位过着多年如一日的生活。
人生短暂,不想让自己后悔,就要不断探索,不断折腾,不断走出舒适区。
跟自己较劲,才能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如果每天在你的银行户头上存86400元,当天不取不用,过了零点就清空,你会等等再取吗?肯定不会!
可是我们每一天时间银行的户头里的86400秒到零点就清空了,你为什么要等等呢?
不要再等等了,等只会让你失去机会蹉跎光阴,最终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想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