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诗:一道生命的瀑布

张建丽是一个青年女诗人,十几年间,出版了三部诗集:《寻访爱的世界》、《空酒杯》、《幻象的花丛》。她的诗,如果做共时性考察,大多抒写自己青春人生的喜怒哀乐、亲情爱欲,仿佛是一股生命之流的冲腾、激荡。虽然没有直面现实的棱角,但也展现了一种女性生存的独特风景。她写诗,“全凭一时冲动”,在生活的偶然发现中,捕捉最初始的意象,又以原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她诗的风格应和着青春的脉动,而委婉自然,如行云流水。她的诗的整体艺术气象,恰如一道倾泻的瀑布,在悬崖上展开:


为了爱的彻底


也为了彻底的爱


我祈盼着粉碎


心中蓄满的勇气


飘扬出旗帜


——《瀑布》


这是一个并不柔弱而有几分刚烈的女性


“爱”,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基质。在张建丽的诗歌中,几乎是贯穿和笼罩所有篇什的命意。当然,爱首先是男女之爱,其次是朋友之情;延展开去:爱春天,爱阳光,爱白雪,爱生命,爱人类……例如,她写男女之爱,爱的那么深挚而忧伤:“而愿你是原野上的一只蒺藜/别人碰不得/而我却甘心你的刺疼/——爱的伤害”(《爱的蒺藜》);又如,她写朋友之情,也是那么真诚和痛苦:“但是今天朋友/我却涌起珍贵的泪水/被几个字 被一封信”(《在一个日子收到来信》)……这种爱的情感在她的诗中,不是单极的,而是矛盾纠结,相反相成,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这样才是真正的生命体验。


当然,诗人爱的体验也并不总是低抑的,它有时还可以表现为另一种景观:峭拔与奇险。这也是生命之恋的一种精神向度。例如《连理松》。这首诗,借两株松树“共同承担那风霜雪雨”,它们“在顽石之间达成默契”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象征,揭示了人类之爱的“千古之谜”。真正的爱,应该是“把精神和爱情/提高到峭崖之上”。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独占爱情的风光


征服险恶的环境


告诉我


连理松


你们不是一种出售的形象


真正宝贵的


是你们的根


不然


总有那么多的目光


把你掠夺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特别是大自然的神秘性,在与人的交感中,常能启迪诗人无尽的哲思冥想。例如,太阳,“我手模着树干/沉入冥想/大凡思想的成熟/就象深冬的阳光/智慧 冷静 直逼生存”(《阳光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又如,月亮,“而那时圆时缺的月亮/就是一盏神秘的灯/照着我的梦中/轻纱般的芬芳”(《月亮升起》);再如,春天,它“感受神愉的宁静/和隐约传来的/天庭的声音”:


某个春天


某种复活与再生


在不知不觉中


正悄悄来临


——《某个春天》


在这里,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成了诗人感应生活和超越生命的“幻象的花丛”,同时,也浸透着她对自然的虔敬与热爱。


既然诗人诗中的情感是生命的情感,那么她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应该是生命的形式。因为情感的组合不是物理性组合,而是精神性组合,它所呈现的运动状态和生命有机体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与生命情感异质同构的表现性形式,也必须具有生命的特征,如意象组合的有机性,语言节奏的动力感,外形与内质的适应性等。张建丽的诗,正是如此。试以《音符要流动》为例“音乐本来是生命的律动,然而它是无形的”。诗写音乐,就是要化无形为有形,而有形的幻象还必须传导出音乐的韵味。这首诗,先是说“音符/如初秋弯曲的冷月”,“淌出清寂的/月光曲”;接着说“袅袅的旋律升起/迷人的轻烟”,而“轻烟/如一阵挥不去的风”;然后说它像“一朵在冷月边的云/郁郁”,“多想落下/多年前的雨水”;最后说它们“一片汹涌的潮水/起伏推动/如不息的倾诉/无止无休”……这一系列的比喻,贴切生动,宛转自如,且其层递衔接,呈现出一种音乐的鲜明节奏的脉动,同时,“冷月”、“轻烟”、“云”、“潮水”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完美有机的意境,而诗人生命情感的旋律,就流淌在这月夜潮声中。


诗到语言为止。诗的生命形式,就是诗的语境和语义场。诗人艺术表现的生命性,往往集中体现在语言构成的结构有机性和不可移易性。其艺术效应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雨季》一诗:


雨季,品味一方潮湿的乌云


这是我一生的泪水和心思


在河流和山峦之上


在遥远之山


在云烟之中


乌云比汛期的河水


还要汹涌


天空颤抖成泥泞


不管是无言的沉默


还是守望岁月的空洞


我都没有迷失道路


这首诗的关键词语是“乌云”,而“诗眼”则是“我都没有迷失道路”。全诗的句子围绕着“乌云”展开,由“乌云”烘托出诗人的坚定。“乌云”原本是自然现象,但由于与“泪水和心思”相联系,而形成某种人生不测的象征。对“乌云”的进一步的铺述和描写,则加重了人生不测的份量。如此层递推进的结果,是“天空颤抖成泥泞”的惨象,但是面对“乌云”,不论是“沉默”还是“守望”,我都坚信理想,矢志如一。这样,诗人从“乌云”这种自然现象,就辗转升华出一种挺拔的人生哲理。全诗分三节,第一节人与乌云并提;第二节写乌云的威势;第三节写人对乌云的战胜。整篇诗作,首尾相应,结构完整。即以第二节来看,先总提“河流和山峦”,然后写“乌云”在远山之上、云烟之中,并把“乌云”比作“汛期的河水”,其语言运用,有总有分,总分相应,也十分严密,几乎每一个字都不可更动。这就是诗的生命形态。


不难看出,越是深入到诗中,就越发感到诗的表现形式具有生命的有机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一首诗看上去“生气灌注”、“栩栩如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说,诗人的诗是一道生命的“瀑布”那么它的异质同构的表现形式,也象“瀑布”一样,展现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爱你


我会瀑布般倾泻


让现实聆听这种回声


……


这种生命与艺术的交响,正是张建丽诗作的独特的美学风格!


此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果儿减肥 早晨醒了,果儿由床上挪到了沙发上,继续躺着,她摸着自己扁扁的肚子,看着桌子上的...
    心灵是我独舞的城池阅读 2,944评论 0 0
  • 最近开始疯狂刷剧。 将我错过的电影电视剧,过期的,热播的,大牌的,小众的,统统刷个遍,就像干涸河道里的鱼,用仅剩在...
    章十一阅读 1,657评论 0 0
  • 当你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走进职场,你有三种选择, 第一,就业 找到一家赚钱的企业,看好了,是找到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一...
    勤劳的farmer阅读 2,600评论 0 1
  • 2018年1月28日 今早上没有按时起床,到7点才起床,定的闹钟是5点20起床,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起床,后...
    杜书晓阅读 1,644评论 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