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尘暴再袭北京,网上热评“北京变成了北宋”。
然而,跟北宋的沙尘暴相比,北京的沙尘暴实在算不了什么,我们只需听一下苏轼的老师梅尧臣讲的故事,就可以知道北宋的沙尘暴有多厉害了。
公元1040年3月20日,梅尧臣在东京城外春游,初春的阳光明媚温暖,红花绿草,赏心悦目。梅尧臣走了一段路后,觉得有些累了,就近进入一凉亭中小憩。
忽然间,有人大喊:“火来了,火来了。”梅尧臣循声而出,往西北方向一看,但见刚才还清清朗朗的天已变得混沌不堪,远处黄中带红、红中带黄的一大片云,的确像火一样,慢慢地向前移动着。
然而,梅尧臣感受不到丝毫热度,仔细再看那片“火”云,晦暗不明,没有火的亮光,又没有明显的边界,显然不是火。风很大,忽然间,大量的沙与土屑呼啸而至,漫天挥洒,落了梅尧臣一身,梅尧臣这才明白:这是沙尘暴来了。
北宋的沙尘暴是很吓人的,它刚刚来到时,真个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你不能走动,只能“莫辩谁何,执手相对”。也就是说,你根本分不清站在你面前的人是谁,只是害怕地抓住别人的手,不肯松开,生怕被风给吹走了。十几分钟后,当空气能见度大为提高,人们看得清路了,才纷纷回家。但风仍然很大,顺着风走的话,需要身子往后倾一些,不然容易吹趴下……
这次沙尘暴的情景,记录在梅尧臣写的《风异赋》中。
北宋是个沙尘暴很多的朝代。据《宋史・五行志》一书记载,宋初到宋末,东京大的沙尘暴就有13次,主要在春末及夏初发生,梅尧臣经历的只是其中一次而已。
若论成因,北宋东京沙尘暴的成因,与现在我们见到的沙尘暴的成因是差不多的,都是因为北方沙尘被强大的北方气流裹挟南下造成的。然而从影响来讲,古代沙尘暴与现代沙尘暴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是强度不同。古代沙尘暴强度很大,因为那时候植树造林、防沙固沙的观念不强。到了现代,我们建成了三北防护林,北方风沙经三北防护林层层阻隔,到达北京的都比较少了,再往南就更少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沙尘暴,强度并不大。
其次,现代沙尘暴只影响出行,古代沙尘暴除了影响出行,还影响到政治,而且对政治的影响极深远。
为什么会影响到政治呢?这要从儒学家董仲舒说起。
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时,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天降祥瑞,则是上天在肯定君王的统治;天降水灾、旱灾等灾害,则是在警告君王统治不善,必须改正。沙尘暴跟水灾、旱灾一样,也是灾害,当北宋统治者见到沙尘暴出现时,首先想到的便是“自己是不是哪儿做错了”?
1040年3月20日的那场沙尘暴来临之后,宋朝皇帝宋太宗如临大敌,惴惴不安,他觉得,这是上天在警告他。
3月21日,宋太宗下令,停止朝廷的一切酒宴活动,以示对上天的尊重。又发出诏书,要求社会各界开展对当朝天子与朝廷的批评活动。
3月27日,在收集了各项批评之后,宋太宗又颁布了一个名为《大风诸道德音》的诏书,相当于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的“罪己诏”。在诏书里,宋太宗作了自我检讨,承认是自己统治不善,才导致了灾难的发生。原话是这样的:
“而乃霾风示变,昼景中冥。震惧以思,咎谴安执。实繇灵眷,申戒朕躬。”(《宋大诏令集》卷一五三)
坊间传闻,宋太宗赵光义心中一直有愧,因为他得位不正,是杀死他兄长赵匡胤之后才坐上皇位的。赵光义还害死了哥哥的几个儿子,他即位后,又几次北伐,用兵过多,也伤害了民力。所以赵光义才有上述反思。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梅尧臣的反思。梅尧臣在文章里说,如果把天地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风呢,就像是天地这个人的呼吸了。昨天的风刮得那么大,说明天地的呼吸特别重,这显然是天地生气了呀!当然不能等闲视之。言外之意,他觉得宋太宗确实应该检讨一下自己。梅尧臣出身贫寒,仕途十分坎坷,想来,他对宋太宗赵光义是有些意见的。
一场风沙,竟让北宋统治者如此,倒真是让人觉得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