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朋友群里看见这段文字,好佩服这样的文字,其实,这种思想早已在我的脑海里深植,只是苦于没有这样驾驭文字的能力,短短18个字,把我想表达的思想挖到骨髓。
成熟到底是什么?
人们习惯上认为,所谓成熟,就是经历过一些事情,心智逐渐完善,自己在面对复杂环境和条件的情况下,能采取理性的方式去处理,而不让别人看做幼稚和浅薄,最终收到比较理想的成效。(这是我的概括)
从一般意义上看,这样的描述毫无问题。
但问题恰恰也出现在这里,这样的表述唯独忽略了“成熟”的内核——价值判断和自我实现的诉求。
当我们面对一个所谓“成熟”的人的时候,只能从他的言谈举止和对事物的处理方式上判别,可这些都是表象,我们很少能了解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那么多高官走向腐败的泥潭,难道我们能说他们不“成熟”吗?他们个个都熟的快烂了,要能力有能力,要文凭有文凭,要口才有口才,要业绩有业绩,否则也不可能会走到那么高的位置。但为何如此“成熟”的人会栽跟头呢?答案就在于忽视了成熟的本质特征。
这使我想起人的认知的三部曲: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境界的提升这里都涵盖了。
当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正能量,我们看见的就信,我们听到的也信,我们被灌输的更信。那是一颗纯真的心被第一次接受洗礼。这时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后来,我们长大了,接触了很多社会层面的东西,我们反复咀嚼,反复摔打,似乎发现原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怀疑和批判的种子在这时疯长,这在认知领域里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满满的自信,认为自己成熟了,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能洞穿事物的本质了。
再后来,我们阅人无数,知古悉今,追问自己,拷问灵魂,反观内心,发现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但这样的“精神自由飞翔”的状态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获得的,它是在经历了欺骗、诡计、背叛、谎言、无知、背信弃义、无理取闹甚至家破人亡的洗礼后,还能保有一颗“初心”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种睚眦必报、针尖对麦芒、咄咄逼人的人是无法企及的,这可能就是要有“慧根”的人才能抵达。
所以说,真正的成熟真的不是你复杂了就成熟了,而是你复杂过,但又不被复杂纠缠,跳出复杂再反观,又回到了初始的原点——天真,只是现在这原点的起点和内容与最初的那个原点完全不同罢了。这又促使我思考为何牛顿晚年陷入宗教的沉思,毕加索晚年向儿童学习绘画。不是他们愚昧,而是我们离大师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