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冯骥才
01
记得前段时间,朋友圈超级流行发自己18岁时候的照片,再额外附上文字:愿自己永远十八。
之所以一时风靡,源于最小的90后(出生于1999年)已经迈入到成年人的行列了。
都说90后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盛世之中,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成长,我们见证着跨世纪的伟大转折。
每逢年关将至,我们总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不及小时候那样热闹,也总会恰逢时宜的地感慨一句:年味哪儿去了?
看过一个不想回家的网友的话:
“一共放假七天,三天在路上,
四天和不熟的亲戚假笑。
而且自打工作以后,
我正式被剔除压岁钱队伍,
相反因为我工作了,
我还得给小屁孩包红包,
我还得面临春节被逼婚的现状。
所以……其实,我并不想回家过年……”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是在过年的话,
那么现在的春节对于我们来说,
顶多叫不上班——
但是比上班还累,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在麻将机前彻夜不眠,更别提有什么年味了。
年味真的变淡了么?
其实不是过年少了年味,
只是你已经不再是过年最开心的年纪。
02
记得从小到大,每年过年前几天,家里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爸爸里里外外打扫卫生,妈妈会将旧的床单被套换成新的,铺的整整齐齐。后来才懂,这是对年的一种盛情。
我们有关年味的味蕾被物质的丰盛所遮蔽,冯骥才曾这样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
它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
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的无知所消解的。
03
如何寻找回我们的年味?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不是过年少了年味,怕的正是你总在哀叹你的年龄不再是过年的年纪,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
我们还是长辈眼中的孩子,
我们眼中,也会有一直长不大的孩子,
而我们,要接受自己的长大。
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年味儿
之于孩子,就是鞭炮糖果压岁钱
之于老人,就是子孙满堂团圆饭
之于你我,便是做尽量多的家务,
让父母能休息,让家人能开心。
不要到了付出的年龄,却一边闷头玩手机,一边叹息已经不属于你的东西没有了……只是,长大的我们,还是不喜欢过年时四处串门了。
04
过年,围着一团热火,多跟父母聊聊天,坐一坐,抽根烟喝杯酒,晒晒太阳,过年真的很惬意。用最简单的话,承认自己的不如意,没有那么难。
其实,这段话,让我来总结,
就是一句话:
成年的你,或成功或失败,过年,就是一个人与自己的过去,与故乡,与父母的一次和解。
有人说,年味,
是由和你一起过年的人决定的,
当你决定回家过年的那一刻起,
那么,年味就已经开始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