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体验:教育中两种温柔的力量
人要有信念感,今早在听徐涛老师讲: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中,强调人要有信念感,才能把一件很难的事坚持下去,正所谓,不是因为看到结果才努力坚持,而是因为努力坚持了才有结果,抱着这样的心态,今天处理工作心态放松了很多,事事都在可接受范围。
课间的教室,总如乐章般欢腾。我踱步其间,目光被第五组的情景牵住。
组长潇洁正俯身倾听组员背诵成语接龙,眼神专注,时而点头,时而轻语。那认真的神情,像极了一位温暖的小老师。
这让我想起她上午的捷报:“老师,我们组全都背完啦!”那时我惊喜中带着疑惑:为何其他小组进度参差不齐?此刻,眼前的画面给了我答案。
课后,我问她带领全组的秘诀。她眨着清亮的眼睛说:“妈妈告诉我,小组长要当‘领头羊’。我自己先背好,组员才会愿意跟着学。”
那一刻,心底有暖流淌过。这位母亲,不只辅导学业,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责任”与“榜样”的种子。
我不由深省:我们总习惯以权威的姿态去说教,却常常忘记——同龄人之间平等的话语,往往比我们的千言万语,更能穿透心灵的高墙。 当潇洁坦然分享时,其他组长眼中闪烁的认同与信服,让我看清:教育最美的姿态,是俯身倾听,是让理解在平等的对视中生根发芽。
下午课前,课代表语蝶轻步走来,递上作文本,眼中星光点点。
我翻开纸页,一篇《去姥姥家》在眼前铺展:“一进菜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青菜。柿子像小灯笼挂满枝头…”
她的笔触鲜活,将姥姥家的菜园,绘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更打动我的,是她为写好这篇文章,专程回了趟姥姥家——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捕捉生机,将生活的温度,悉数揉进笔尖。
在这个二年级孩子的心里,写作不是任务,而是将世间美好,一一收纳入文字宝盒的旅程。
当我在班上读起她的文章,教室里静默无声,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那一刻我恍然:写作的真谛,从不在于技巧的堆砌,而在于真实体验所带来的心动。 语蝶用行动告诉我:教育的智慧,往往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等待我们用耐心与爱去唤醒。
暮色渐染,我漫步于校园小径,心潮柔软而丰盈。
今日这两段教育剪影,如两颗星星,在教育的夜空中交相辉映:
倾听,让我们拆去权威的藩篱,走进孩子的世界,与他们并肩前行;
体验,让学习回归生活本身,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旅程。
未来,我愿继续俯身倾听每一个纯净的声音,在生活的土壤里播种,于无声处静待花开。
因为我深深相信,每一份真诚的倾听,每一次用心的体验,都是教育的微光。它们终将汇聚成温暖的星河,既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点亮我们为人师者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