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上午,我是没课的,遂关停了全部闹钟,睡到十点多。醒来脑子脑子是混乱的,打开手机浏览了一堆新闻。这些新闻仿佛清晨的树林盘旋飞离的鸟群,没在我脑海里留下多少印象。还记得“宝马mimi冰激凌事件”、“GPT引领时代变革”等一些不知真假的消息。看了好似没看,跟做梦一样。
起床寻东西吃,前天买的面包刚打开就掉了一桌子残渣,白色的粉尘一样,我一时不知道是不是还能食用。吃面包时,还是在手机上看书。我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总想利用零碎的时间接收一点知识。很大可能上我在做无用功,但是这种行为至少能缓解一下我的焦虑。工作、考研,赚钱,我又怕又不能为之奋进。
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前提是不用为钱顾虑。我可以自由地享受美好的早晨,听歌,看书,运动,睡到夕阳在窗帘上投一个红色的剪影。我可以像一个石头,立在山上或者河边,而不去忧虑自己是不是一块可供雕琢的美玉。作自由的生命,毫无忌惮地展现生命的活力。假如是油油碧草,便在烟雨中摆一个惬意的造型;假如亭亭玉树,便在原野上扩张成想要的模样。
可是我们不是自然的景观,人类组成了复杂的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并且是它的一部分。我们不是自己活着,也在为别人活着。社会像一张大网,自由的灵魂是大网上生出的昆虫,振翅欲飞,哪里有什么翅膀,不过是大网缠绕住手臂的斑斓丝线。细看是人情,再看是事故。
说来也不全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对处于这样一种失意人生的回避。宇宙之大,身不可去。放不下的恩怨,做不完的工作,一桌烧烤三两杯啤酒,抚慰了多少凡人的内心。
还有一种人,潜意识里是自命不凡的,处处想着与世俗对抗。我们笑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何尝不是笑自己?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人最善于苦中作乐”。这种人,多是艺术家。印象主义一反前人工工整整的绘画,把心里的光影涂抹到了纸上。而到了朱利安的时代,人何必老是关注对自然的感受,回归人,表现人最深处最混乱的精神之潮的观点,大行其道。
善于制订规则,也最好反抗规则。人类对善恶有不同的解读。彼之粮草,我之毒药。一切理解的前提是找到共通的意义空间。人生而不同,看待问题看待世界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所以人最喜欢下定义,也最容易寻找分歧。下定义或者找分歧,我以为都是人确定自己存在的手段。
在一个广袤的空间里,在一个反复定义的世界里,作为一个需要感知与被感知的物种,常常要做出表达。就像,我此刻的写作。